因为南明的历史,读了只会让人绝望,作者不写,也是省的被气死。
所谓南明,是指崇祯皇帝殉国后,由明朝宗室在南方相继建立政权的合称,该政权前后一共存在18年。
而在这十八年里,内讧是唯一的主题,荒唐、混乱则是南明的主旋律。
看完这段历史,唯一能给人带来的感觉,除了绝望还是绝望,并且,也会明白什么叫做没有最烂,只有更烂。
鉴于南明史料过于纷杂,我们单拿出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所作所为和遭遇,就会知道南明如果不亡,那真是天理不容。
第一个人物,是万历皇帝的侄孙,也是南明弘光帝的堂弟,潞王朱常淓。
甲申之变后,崇祯皇帝殉国,不少明朝宗室和大臣纷纷南逃,得益于明朝的两京制度,因此,陪都南京就成了当时宗室以及大臣的落脚之地。
抵达南京后,本着“国不可一日无君”的原则,拥立新皇帝就成了迫切要完成的事。
不过,拥立谁却是个问题,当时目标人选有两个,一个是福王朱由崧,另一个就是我们要说的潞王朱常淓。
从法理上来讲,朱由崧具备明显的优势。
他的父亲,就是当年差点被万历皇帝立为太子的朱常洵,而朱由崧又是朱常洵的长子,如今天启、崇祯皆无后人,因此,按照宗室礼法,朱由崧是第一顺位继承人。
不过,东林党人对此并不认同,在他们看来,朱由崧无德无才,完全不堪大用。
“不忠不孝,恐难主天下。”---东林党人对朱由崧的评价
因此,他们就极力推举朱常淓登基,按东林党人的说法,朱常淓虽说血统偏远,但向来以“贤明”著称,而值此国家危难之际,理应立贤。
由于意见不统一,明朝的宗室和大臣形成了两派,双方就拥立谁这个问题,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明争暗斗,史称“福潞之争”。
那么,这个潞王朱常淓真的就如同东林党人所说的那样贤明吗?当然不是。
之所以东林党会极力推举朱常淓,是源于一桩陈年宿怨。
当初,万历皇帝活着的时候,曾有意立朱由崧的父亲朱常洵为太子,不过,在东林党的极力反对下,万历只得作罢,继续让朱常洛担任储君,也就是后来的明光宗。
而今,假如让朱由崧登基,那么朱由崧就有可能就这桩陈年往事,对东林党人展开清算,因此,为了安全起见,就必须阻止朱由崧继位。
说什么要立贤明的君主,全都是托词,这群人只不过是为了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罢了。
为了达到目的,东林党人各种下三滥的手段频出,除了公开指责朱由崧蠢不可及外,还找人编排了朱由崧与嫡母邹太后私通的段子,总之,为了推翻朱由崧,东林党人无所不用其极。
要知道,当时清军正和李自成交战,如果此时尚掌握半壁江山的南明,能快速整顿兵马,说不定还有恢复河山的希望。
但可惜的是没有,不仅没有,甚至还在窝里斗。
并且,通过后来发生的一些事,也证明被他们夸上天的朱常淓,完全就跟贤明二字不沾边。
弘光帝朱由崧排除万难继位后,没等他坐稳皇位,清军就兵临城下,大量明朝宗室和大臣出城投降,弘光帝在一片混乱中仓皇而逃。
不过,他也没逃多远,跑到安徽芜湖时,就被总兵田雄等人劫持,并交给了清豫王多铎。
朱由崧的被俘,意味着南明弘光政权的覆灭,在之后不久,逃到杭州的潞王朱常淓,以储君的身份监国,大有登基称帝的势头。
但就在朱常淓宣告监国的次日,他就写了一份降表,送到了清军大营,提出愿意割让江南,以换来他能偏安一隅。
只不过,清军对他的提议并未采纳,继续派兵围困杭州,无奈之下,朱常淓为了讨清军欢心,干出了一件极为丧心病狂的事情。
他派人给正在攻打杭州城的清军士兵,送去了精美且热腾腾的酒菜,以示犒劳之意。
“以酒食从城上饷满兵”---《南忠纪》
杭州城下,刚刚与清军作战而牺牲的明军士兵,尸体上的鲜血也许还没干,不知道他们看到朱常淓的这一举动,会作何感想?
所以说,在东林党不顾大局、仅念私利的内讧下,再加上像朱常淓这般的明朝宗室持续“作死”,南明不亡,那才是天大的怪事。
说完朱常淓,我们再来说说李定国。
如果要在南明的十八年里,找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忠臣良将,那非李定国莫属,南明最辉煌的时刻,也是由李定国一手创造的。
但十分讽刺的是,李定国最开始的时候,是推翻明朝的起义军。
公元1630年,年仅十岁的李定国参加了张献忠的起义军,自此跟随张献忠东征西讨,成为张献忠建立大西政权的重要成员。
但在张献忠死后,大西政权遭到清军围剿,随之土崩瓦解,关键时刻,李定国与孙可望收拢残部,一路突围,先逃至重庆江北,又打下贵阳等地,最终稳住了阵脚。
局势稳定后,就大西军的未来发展,李定国与孙可望进行了一次商议。
李定国认为,此时应联合南明政权,共同对抗清军,而孙可望则觉得,应该前往广东,那里可进可退,即使有天无处可去,还能逃至海外。
最终,在李定国的坚持下,大西军选择了归顺南明,联合抗清。
此时,南明已经是永历帝时期,在大西军加入前,明军与清军的作战往往是败多胜少,江苏、安徽等重要城镇相继丢失,而大西军的到来,挽救了这一颓势。
其中,最辉煌的时刻,应当是李定国“两蹶名王”期间。
公元1652年,清廷命定南王孔有德进攻贵州,意图对大西军的基地实施围剿,面对来势汹汹的清军,经李定国与孙可望商议后,决定兵分两路抵抗清军。
其中,东路军由李定国率领阻击清军。
当年三月,李定国率步骑八万出征,临行前,他严令部下“不杀人、不放火、不抢财货”,从根本上约束了军队纪律。
此战,李定国奇招频出,大西军将士也是英勇无比,将来犯的清军打的节节败退,最终,定南王孔有德被围困在桂林,看到大势已去,孔有德自刎而死。
桂林大捷后,李定国势如破竹,接连攻克了湖南的全州、永州以及长沙等地,截止到当年九月,李定国先后收复了包括广东、江西、湖南等区域的两州,十六郡,共三千里的土地。
大西军的节节胜利,让清廷大为震惊,在当年十一月,清廷委任敬谨亲王尼堪为抚远大将军,率精兵十五万攻打李定国。
虽说强敌来临,但李定国依旧是有条不紊的进行了周密部署,在他的一番设计下,清军进入埋伏,最终大败,尼堪也被李定国手刃。
短短几个月内,李定国先后消灭了清廷二王,极大的挫败了清军的锐气,也为南明收复了不少土地,当时可以说是形势一片大好。
但就在此时,内讧的戏码再次上演,最终将刚得来的战果再次转手送人。
李定国立下赫赫战功后,引起了孙可望的强烈嫉妒,因此,就准备出兵消灭李定国,到了永历十一年,孙可望更是亲率十万大军,向驻守云南的李定国发起进攻。
不过,本来对消灭李定国信心满满的孙可望,却意外地遭遇滑铁卢,由于孙可望的前锋不愿出战,因此投奔了李定国,最终,孙可望大败,仅带几十名护卫出逃。
出逃后,孙可望心一横,直接投降了清军,并且,把大西军的所有底细,全盘交代了出去。
而在掌握大西军底细之后,清军果断对大西军发起总攻,在此期间,随军的孙可望写了无数招降信,劝告旧部归降,可以说,大西军最终的溃败,孙可望“居功甚伟”。
大西军溃败后,李定国尚且还有一定实力,因此,他就布局了著名的“磨盘山伏击战”,计划借助此战打击清军,同时也借助此战,实现翻盘的目的。
只不过,李定国的计划被南明光禄寺少卿卢桂生泄露,因此清军得以及时撤退,李定国计划的伏击战,不得不变为追击战。
最终,双方在磨盘山一带展开血战,虽说清军也损失惨重,但大西军却更惨烈,三分之二的将士,均死在了此战之中。
至此,南明失去了最后的倚仗,不仅仅是没了对抗清廷的武装力量,更主要的是,在一次次内讧中,让几乎所有人心灰意冷,再也没有恢复山河的热血。
公元1662年六月,永历帝被绞杀的消息传来,惊闻噩耗的李定国两目皆血泪,大哭道自己“负国负君,何以对天下!”,数日后,李定国病逝,年仅四十二岁。
像上述这种令人憋屈的事情,在南明的十八年里比比皆是,朱常淓的所作所为,李定国的遭遇,都是南明的一个缩影,这样的历史,不写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