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始,天下就开始暗潮涌动,直至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格局。曹操建立了魏国,孙权继承家业吴国,东汉后裔刘备靠着一帮有勇有谋的能人志士一起打下了蜀国江山。
曹操建立的魏国是在东汉王朝的基础上建立的,天下十四州曹操手里就有十州,不管是在人口、土地,还是军事实力以及自然资源上都是三国中最强的王者,最后也是曹操所建立的魏国灭掉了蜀、吴两国。
吴国所处的地方属于江南区域,经济资源等丰富,加上吴国是孙氏父子传承下来的,有着很强的根基在里面,手里是握有三州,实力自然不敢小觑。
十四州的天下,剩下一州便是落入了刘备的手中,但是有人可能会跳出来问了,这蜀国的实力也不是那么强悍嘛,即使在蜀国国力最鼎盛的时期,手里也只有一州而已,怎么能跟其他的两个国家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呢?到底这蜀国有多强呢?
虽然蜀国是最先被灭掉的,但是其实力不容小觑,毕竟在一定的时期是有形成三国制衡的格局,那时候的曹操和孙权也都忌惮刘备,惧怕不断强大起来的蜀国。
蜀国的发家史得从刘备打着自己是西汉汉景帝儿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开始说起,刘备父亲在东汉是有官职,且官至东郡范令,但是可惜早年去世,至此刘备便家道中落,不过这也不能改变刘备骨子里流淌着皇亲国戚的血液。
各地的能人异士听说刘备是西汉皇帝的后裔,受够了当下分崩离析经常战乱的事态,也希望恢复曾经繁华的汉朝,于是就纷纷投奔刘备。加上刘备本人也很会招纳人才,尤其三顾茅庐去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打江山,一个诸葛亮能顶三个臭皮匠呢!
诸葛亮对于天下的局势已经了然于心,隆中对的时候便对刘备未来的发展做出了规划,并且后来也基本都是按照诸葛亮给出的方向走的,虽然中间会出现一些小插曲,比如刘备犹豫不决措施吃下全部荆州的大好时机,不过总体上还是打下了一片能跟魏国和吴国抗衡的蜀国,这点值得肯定。
除了诸葛亮辅佐刘备以外,还有历史上我们所熟悉的关羽、张飞、赵云、庞统等人,这些人物随便拿出一个都不是等闲之辈。
蜀国的领域占据有荆州和关中这两个地方,对于地理熟悉的同学肯定也知道,蜀国大致的位置就是现如今的四川、重庆、云南等地,这几个地方位于我国的第二阶梯,地势上要高于魏国和吴国,蜀国的道路崎岖难走。
李白的那首《蜀道难》就描绘出蜀国那块的路是很难走的,敌人想要打进来存在很大的难度,所以对于蜀国地形而言,是一个很好的守卫地形,进可攻退可守。
据史料记载,蜀国达到鼎盛时期国内人口的数量已经达到接近一百万的状态,并且这其中能参军打仗的人口就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十足的战斗国家,说是全民皆兵都可以。
另外,蜀国因为有很多能工巧匠,所以蜀国会在战役中使用到一些机甲作战,这些是敌人所不能及的,且在作战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这些机甲作战最典型的就是木牛流马了,想必大家应该有所耳闻。
不过也有网友不赞成蜀汉到底有多强这样的问题提出,因为能够提出这样问题和观点的人肯定更多是看了《三国演义》,因为在这本小说中所描绘的蜀国是很强的国家,尤其对于蜀国的一些英雄人物描绘得出神入化,比如关羽过五关斩六将、诸葛亮大智若妖以及张飞喝断当阳桥等,这些无不在诉说着蜀国的强大,有这些精英们的存在,蜀国入主中原指日可待。
但是这毕竟是小说写出来的三国,实际上,历史上的蜀国其实并不如大家所读的这本小说描述的那样强大。
历史上的蜀国的确有诸葛亮、五虎将的存在,但是蜀国想要变得强大不被灭亡且统一中原还需要更多的人来帮助。
其实从天下十四州,蜀国只占有一州就足以说明蜀国其实并不强大,虽然形成了三国鼎立的格局,但是手握有十州的魏国实力真的很强,统一中原只是一个时间上的问题而已。
一开始诸葛亮主张联合孙吴一起对抗曹魏,这一战略也有实施下去,但是因为荆州的问题,导致孙吴和蜀国产生了嫌隙,最终导致孙吴与曹魏联合对抗蜀国,关羽大意失荆州,战死。
刘备受不了接连的打击去世,蜀国便开始走向衰败灭亡的道路,即使诸葛亮还在也无力挽回既定的事实,大势已去。
再来我们看下刘备手底下这些良将,刘备和张飞都是河北人,关羽属于山西人,黄忠是河南人,马超是陕西人,诸葛亮则是山东,均是北方人,不是蜀国本地人,也就是说这刘备手底下的核心人物都不是本地人。
这就意味着什么?
蜀国本地的那些宗族其实并不是很欢迎他们的到来,更不希望他们在自己地盘上建立一个不属于自己的国家,所以本地的人才自然是不愿意帮助刘备,这时候刘备在人才储备方面也并没有像别的网友分析的那样雄厚。
蜀国本地也是有人才存在的,但是大多数蜀国本地的那些精英良将大多不待见刘备,所以也就不出力也不出财,因为再努力也很难跻身进入核心权力集团中。
后面我们能看到蜀国的后期其实也跟一个个人才陨落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以关羽被斩为典型,关羽大意连带着很多良将战士的损失,接着就是刘备气愤去出兵东吴,意气出兵最终也是造成损兵折将的后果,接着就是诸葛亮的去世,即便是有姜维九伐中原,蜀国的整体衰落也是时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