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
风
故
事
刘伯承(1892-1986),新中国十大开国元帅之一。他不仅是卓越的军事家,更以廉洁奉公、严于治家的家风闻名,其家风以“自立自强、不搞特权、艰苦奋斗”为核心,为后人树立了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典范。
国庆日刘伯承在解放碑检阅队伍。来源:重庆市档案馆馆藏
刘伯承一生痛恨以权谋私。1921年,时任川军第二混成旅第一团团长的他回乡探亲时,得知了堂弟刘明书仗势强占邻居程少安榨油坊的撞杆,刘伯承严厉训斥亲属:“我是最痛恨欺压百姓的歪人!”并责令堂弟买红布和鞭炮,亲自将撞杆归还程家。此举既化解了矛盾,也警示家族不得借势欺人。
刘伯承也坚决反对子女沾染特权思想。1946年,长子刘太行入学时,他将其送到了20公里外的普通学校读书。学校条件简陋,上课用的桌椅都是土石砌成的。刘太行和老乡的孩子们朝夕相处,同吃粗粮、穿粗布衣,直到毕业都无人知其竟是大名鼎鼎的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刘伯承的儿子。1964年,女儿刘弥群参加农村“社教”运动,他支持道:“干部子弟若脱离群众,会养成资产阶级意识。”后来,刘弥群成长为我国空军首位女将军。 新中国成立后,他多次告诫子女:“不能靠我刘伯承的牌子生活,要自尊自立。”
刘伯承和小女儿刘雁翎的照片。来源:刘伯承同志纪念馆
刘伯承始终以“普通人”自居,生活极为简朴。抗日战争时期,他因过度劳累导致眼疾,军医建议饮用白糖水缓解,但得知白糖价格高昂后,他坚持只喝白开水。1950年,刘伯承受命到南京筹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他们一家8口人住在北极阁一座二层小楼里,显得格外拥挤。学院营房部门几次提出要帮刘伯承加盖房子,或进行改建,但都被他拒绝了。学院营房部门趁刘伯承到北京开会,在小楼后面加盖了两间平房。他回到南京后,严肃地批评了营房部门,“你们总说我住房紧张,我一家人住着一幢小楼,老百姓有这种条件吗?你们不能让我太特殊了!”后来,他将这两间新平房分配给了身边的工作人员居住。
1959年,刘伯承全家在北京钱粮胡同合影。来源:刘伯承同志纪念馆
刘伯承将学习视为终身事业,即便在战争间隙仍翻译苏联军事著作,提升全军战术水平。他每天清晨5点起床读书,并要求子女背诵经典文章,强调“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其子女6人皆在技术岗位默默奉献,无一依靠父亲光环。
刘伯承的家风,是共产党人精神品格的缩影。他一生“功高不居功,位尊不恋位”,以严苛的自我要求和朴素的家庭观念,塑造了“自立自强、廉洁奉公”的家训。正如中共中央悼词所评:“他的革命家风,深为大家所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