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5日,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周恩来同志诞辰127周年纪念日。周恩来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的一生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奋斗的一生。他的崇高精神、卓越贡献和光辉形象,深深镌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丰碑上,成为激励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今天,我们不仅要缅怀周恩来同志的丰功伟绩,更要学习他的崇高政治品格和伟大精神风范。
1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周恩来的一生始终在勤勤恳恳地忘我工作,时刻关心着国家的命运和群众的疾苦,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旧中国留下的满目疮痍的“烂摊子”,周恩来同志工作 废寝忘食,分秒必争,每天一工作就是十七八个小时,有时连续工作二十几个小时,甚至三十几个小时。即使在晚年得了癌症之后,他仍在忘我地工作。自1972年5月12日被确诊为膀胱癌到1976年1月8日逝世,周恩来不仅顽强地与病魔做斗争,而且还继续担负着常人难以承受的繁重工作。他为国计民生、世界大事,夜以继日,操碎了心。真正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周恩来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他关心百姓疾苦,倾听群众呼声。他常说:“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他晚年一直佩戴的徽章上面写着“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是周恩来对自己人生追求和奋斗目标的最直接的表示,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生动象征。
2
“严于律己、廉洁奉公、无私无我”的奉献精神
周恩来一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始终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虽然长期担任政府总理和中国共产党的高级领导人,但周恩来对自己和家属、亲友一直要求很严,从不让别人照顾。他长期过着极为艰苦朴素的生活,一件衣服、一双皮鞋,一穿就是几十年,补了又补,直到不能再穿。
为了不让亲属之事影响“大家”,周恩来制订了“十条家规”:
一、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他,只能在出差顺路时去看看;
二、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
三、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有工作的自己买饭菜票,没工作的由总理代付伙食费;
四、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券;
五、不许请客送礼;
六、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
七、凡个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别人代办;
八、生活要艰苦朴素;
九、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
十、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
这“十条家规”,是周恩来严格要求自己和家属、亲友的生动写照,也带动了很多领导干部树立起了清正廉洁的家风。
3
“求真务实,脚踏实地”,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周恩来以严谨、细致、务实的工作作风著称。他注重调查研究,强调实事求是,在工作中经常强调要“讲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求实效”。不管做什么工作,周恩来都深入实际,了解真实情况,根据实际制定方针、政策,针对实际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措施。
1961年,为了解决农业经济衰退和农民生活问题,毛泽东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要求领导干部都要去各地调研,解决食堂、社队体制和农业生产问题。周恩来为了摸清当时涉及全体农民生活的公共食堂的情况,亲自带人前往河北省邯郸武安县伯延公社进行调查研究。
抵达伯延后,周恩来走访了公社食堂、拖拉机站、供销社、饲养场,还走村串户,到了几十户社员家庭察看情况。他在路上也好,挨家挨户去走访也好,都要问大家为什么吃不饱,为什么大锅饭不好,调动不起来农民的积极性。他看到肩上挑担子的,都要接过来亲自试试看。期间,周恩来还至少主持召开了4场座谈会。为了解当地实情,让基层群众敞开心扉说真话,周恩来在与公社、大队、小队干部们进行座谈后又到农户家中走访,了解到了许多难得一见的一线实情,为后续 中央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政策创造了重要条件。
4
“团结同志,以诚待人”,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一起做好工作的精神
周恩来最善于做人的工作。虽然身居高位,但他从不以领导自居,从不摆架子,从不好为人师。在长期与人交往或一起工作的过程中,周恩来总是热忱诚恳,时时处处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关怀他人、爱护他人,平等对待每一个人。
为了建设新中国,周恩来着手组建“内阁”。他与毛泽东等人商议后,很快将政务院的组成人员基本配齐,可是地质部部长一职却暂时空缺。周恩来在等待一个合适人选从海外归来。这个人就是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周恩来对李四光很了解。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就多次会见李四光,向他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新中国成立后,李四光决心从海外归来报效祖国。在他辗转回到北京的第二晚,周恩来就登门看望他,李四光又惊又喜。周恩来亲切地对他说:“我们的事业正在开始,不论是工业还是国防,都和地质工作分不开。地质工作要先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我们就打算召开第一次全国地质工作会议,那时候我想,没有个挂帅的,一定要等你回来。”听了总理一番话,李四光十分感动。不久,李四光出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地质部部长,为我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周恩来对钱学森的重用也是如此。1955年10月,钱学森在周恩来的关怀下回到祖国。不久,周恩来亲自将制定研制火箭、导弹计划的任务交给了他。1957年,中国科学家要到苏联参观,考察原子弹研制的情况。但苏方提出,他们的火箭、原子弹,必须是相当级别的官员或者相当高军衔的人才能参观。当时钱学森没有军衔,如果他无法参加这次考察,将十分不利于国家研制原子弹计划的实施。周恩来得知苏方要求后,立即与毛泽东商议,授予钱学森中将军衔。
“能用人者,可以无敌于天下。”周恩来深谙此理。革命年代,他团结一切应该团结和可以团结的人,扩大了共产党的政治影响,壮大了爱国进步力量。和平年代,周恩来慧眼识人,把杰出人才安排到重要岗位上,靠他们支撑起共和国建设的宏伟大厦。
1956年5月,在全国科学规划会议的招待会上,周恩来同科学家们亲切交谈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周恩来同志的光辉形象和崇高精神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奋勇前行的精神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