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眼里的麒麟是这样的:
而古代人眼里的麒麟却是这样的:
看了这图,你肯定纳闷,这哪是麒麟?分明是长颈鹿,古人搞混了吧?
麒麟这个名字早在数千前便已经出现,《礼记·礼运第九》中有话:“麟、凤、龟、龙,谓之四灵。”麒麟是我国古代神话中的瑞兽,古人认为,麒麟出没,必会带来祥瑞,据有关文献的记载,孔子出生之前和去世之前都出现了麒麟,有麒麟在他家的院子里“口吐玉书”。
值得一提的是,与瑞鸟凤凰一样,凤为雄性,凰为雌性,其实古人也是把雄性称为“麒”,雌性称“麟”。在汉代的《说文解字》中对麒麟外形的描述是:“仁兽也。麕身牛尾,一角。张揖云:牡曰麒,牝曰麟。郭璞曰:麒似麟而无角。”
在汉画像石中也有对麒麟的刻画,与现代人印象中麒麟形象大不相同,像鹿又像马。而我国现存最著名的麒麟形象其实要数南京南朝帝陵的麒麟,流传至今,所以当看到明代航海家郑和从非洲带回的2只“麒麟”,难免会被逗笑。
许多人对明朝历史都有些许的了解,虽然明成祖朱棣是通过靖难之役夺得皇位,但朱棣确实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能文能武,文化上修《永乐大典》,军事上亲自北伐,外交上派郑和下西洋,并且郑和下西洋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
但不管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还是宣扬明朝威德,却是没有掠夺的意思。事实上,中国自古代起就热衷于探索宇宙、探索世界,于是出现了天干地支、丝绸之路等,就连先秦古籍《山海经》,也是一部早期有价值的地理著作。
而郑和对于下西洋这事也是十分热衷,可以见识到国外的许多事物,郑和船队在七次航行中先后拜访了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了东非、红海。当时,东非的麻林国被认为是麒麟的故乡,朱棣听闻后,就遣使郑和前往,带回麒麟,于是郑和便带着明朝珍贵的瓷器、纺织品等浩浩荡荡的出发了。
抵达麻林国后,麻林国国王亲自接见了郑和,并且十分高兴地收下了明朝带来的礼物,还派了使者带着麻林国的特产跟随郑和船队前往大明,至于郑和提出的“麒麟”,麻林国国王也是慷慨相送。
郑和没有在麻林国久留,完成此行的目的后便启程返航,而朱棣得到郑和回来的消息后,是亲自前往迎接,并且将郑和带回两只瑞兽麒麟的消息散播了出去,因此郑和下船时,码头边早已是人头攒动,一是为目睹瑞兽,二是想要沾沾瑞气,给自己带来好运。
事件的记录者、郑和下西洋的翻译官马欢则在《瀛涯胜览》中详细描述了麒麟的外貌:“前二足高九尺余,后两足约高六尺,头抬颈长一丈六尺,首昂后低,人莫能骑。头上有两肉角,在耳边。牛尾鹿身,蹄有三跲,匾口。食粟、豆、面饼。”
随后,明成祖朱棣命宫廷画师画下麒麟,即《瑞应麒麟图》。但如今画像公开,所有人都被逗笑了,这其实就是长颈鹿,不过六百多年前的明代人也不认为自己弄错了,因为根据古籍的描述,“麒麟”就是这样,而且这种动物在非洲叫“Giri(索马里语发音)”,与麒麟相近。
后来宣德皇帝即位,郑和尚在人世,于宣德七年(1432年)第七次下西洋,到达了沙特阿拉伯等地,得知古里国(今属印度)派人前往去天方国(今属沙特阿拉伯的麦加)朝圣,郑和便派遣了马欢等七人带着麝香、瓷器等一同前往,而这也是我国史上第一次具有官方身份的穆斯林朝觐行动。
马欢等人则在天方国购买了麒麟、狮子、鸵鸟等带回大明,还摹绘一幅“天堂图真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