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李泽,廉江进士第一人
□李廷赋 李世熙
日前,廉江由石城飞鼠田热心人士带动,深入挖掘、研究李泽进士文化。已修缮泽公墓、为墓碑拓片、修理进士牌及乡贤牌等。还将与有关部门配合,成立李泽进士文化研究会,整理典籍,出版书刊,摄制电影等,研究廉江在“永乐盛世”的文化发展,填补历史空白。
李泽是廉江本土第一个进士,他考取明朝永乐乙酉科举人,登丙戌科进士,开创粤西廉江先河,促使廉江文风大开。相关专家、媒体、社会各界正广泛关注,这座廉江文化里程碑的神秘面纱被慢慢揭开。
春风得意,造福桑梓
明朝永乐初年,朝廷实行新政,选资历较浅的官僚入阁,解决行政机构的空缺。永乐大帝雄才大略,几乎包办明朝的大事,比如郑和下西洋、设立奴儿干都司、编撰《永乐大典》、设立内阁制度、迁都北京等。李泽公生逢其时,勤恳正直,入选国家中枢机关,与朝廷同僚励精图治,助力“永乐盛世”的形成发展。 李泽公在户部尚书、侍郎之下,是正五品官员,有史以来权力最大的户部郎中。因为朝廷要强化封建集权制,取消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直接向皇上负责,郎中能影响到最高层。李泽有不同于人的正直、清廉,朝廷对他的工作很放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朝廷不断完善军事屯田和盐商开发制度,保障军粮和边饷的供给。后来李泽转任福建盐运使(注1),是从三品官员,代表朝廷管理、服务食盐产业。他与户部、兵部配合,疏通直达西部、北部漕运渠道,加强基础设施,打击投机倒把行为,不让倭寇与奸商阴谋得逞。他“平生重道义,淡荣利”,兼“性情耿直”(据《廉江县志》),工作深入开展,盐田产量加大,质量提高,盐价下降,税收增加,深受朝廷及社会的好评。
在廉江文化史,李泽留下浓重的一笔:李泽之前少有廉江乡亲中举,之后则呈井喷状出现(注2)。原因非常明显:首先是粤西属南蛮之地,自古与中原语言不通,应考经验不易积累。直到南宋寇准等名臣被流放下来,推广中州话及儒家教育,形势才慢慢改变。其次是李泽中进士之后,在京城的关键位置任职,为家乡学子树立榜样,也直接影响、指导学子。 李泽对家乡的历史性贡献,非一般人可比。
诗言志,为御史公而歌
李泽公还为山西御史黄充写颂诗,做工作让蒙冤的黄充得到平反。黄充是廉江上县人,明洪武年间由岁贡生膺荐山西道御史(相当于今陕西省检察长),他“纠官邪,锄豪强,恤民隐”(据《纪念黄昱公诞辰730周年》),成为名刺史。永乐二年(公元1404),他为方孝儒疏辩而被罢官,贬到四川北部广元县任边戍,后于宣德元年(公元1426)获平反,官复原职。黄充去世后,葬于上县村后背岭,当地人称“蚁子封”。民间传说上县人丁兴旺,即得益于这个坟山。那是后话了。
黄充事件两年后,李泽入京城做官。李泽出于桑梓之情与社会职责,写《御史公赞》澄清是非,为日后的平反工作做铺垫。诗曰:
思皇象祖,再蔽其光。气豪聪马,恩敕豸冠。
冀州一路,豺狼心寒。鸟草浦献,凤绋宠颁。
旋批龙颌,以沥忠肝。如公劲节,贯日飞霜。
虽罹于谪,其又何伤。
(黄钺译:御史公多才高尚,以致一再掩蔽光芒。骢马御史豪气万丈,皇帝赏赐封号“豸冠”。他主政山西冀州,恶贼奸人心惊胆战。他作出多种贡献,受皇命加恩颁奖。随即送反圣意资料惹怒皇上,飞洒满腔忠心热血。像御史公这样坚贞大节,天公自然清楚。即使遭受贬官流放的灾难,又有什么伤害?)
李泽写的《御史公赞》真实可靠,感情充沛,得到朝廷上下的认可。他继续调查黄充事件,后来找到时机上书朝廷,用详实的材料说服当政者,终使黄充事件得到平反。多年后,李泽这首诗被收入上县族谱,流传至今。
辗转迁居飞鼠田
李泽原籍梅州五华,因其父在廉江任职,于是合家来廉生活。同时其伯父福广公考取岁贡生,1360年任海南琼州县教谕,合家随迁海南。福广公于明初去世,其后人回迁,路经廉江觅得吉地而葬福广公,并在廉城东面山区那良开基。 后来李泽公考取功名,在京城、福建工作数十年。永乐帝之后,又经历仁宗、宣宗、英宗数代,李泽公刚直、清廉作风不变,后回廉江隐居。《廉江人物志》载道:“时中官及权要皆喜逢迎,稍疏则征诸色。泽曰:‘拙性不能也。’”于是李泽公举家迁回廉城,“清约如寒士,杜门著作,不履公庭”(据《名士荟萃》)。李泽公衣锦还乡,其族兄弟也离开山区,进城共同谋生。李泽公是知名人士,礼贤下士,在社会颇受尊重。朝廷也认为他人才难得,皇上诏告要起用,但他遥谢主隆恩之后,还是显出那种耿直性情,“力辞不就”。
当时廉江很多俚僚土著,土匪横行,多次有贼攻陷廉城,县令及兵勇殉职的案例。明景泰七年(1456),廉江出现异象,据《石城县志》(清康熙六年增订本)载,“……冬,大星自西南入,天壁有声。”这年冬十二月,广西龙山贼攻陷廉城,李泽公及全家八口被杀。
李泽公遇害之后,被安葬在廉城东面石鼓岭,与伯父福广公墓地相伴。李泽公的亲人则全部迁出城外,到城南金步、十字路、飞鼠田开基,至今有五千余人。 耐人寻味的是,李泽公的亲人有三兄弟住在飞鼠田,其中大哥住路头,二哥住路尾,小弟住中间。族兄弟说,那时飞鼠田还属于山区,为了保护小弟,随时可以照应,才这样住下来。发展到现在,就变成“大房头二房尾三房中”的现象。
英名永在民心
在飞鼠田村,祠堂挂着两件古文物:一块古旧的牌匾,刻着“进士”两个书法大字,还有小字写着“明进士钦点户部郎中转福建任盐运使崇祀乡贤”;旁边有一块刻着“乡贤铭宗”四个书法字的牌匾,挂在大厅正中。祠堂门口也与众不同:立四根红色圆柱,对面建有壁照。族人说,牌匾是当时朝廷颁发的,壁照是祖上有功名的标志,李泽公是他们的骄傲。
飞鼠田留下四本族谱,记载李泽公的家族史。数百年的波折难以言说,但它全部躲避过被毁的命运。文革期间,上面发动群众搜集旧书刊,放到到生产队房子旁边准备烧掉。世熙当时看到旧书中间有三本族谱,与有关人员商量后,私下拿回去藏好。
有惊无险过了许多年,他通过多种渠道打听,知道还有一本族谱在村中兄弟手里,后来全部交给兄弟保管。这样,李泽公的辉煌历史,以及飞鼠田李族六百年的变迁,始终可以找到有力的证据。
廉江人纪念李泽公,远不止在飞鼠田。史料记载,廉城四街之中有个聚英坊,俗称四牌楼。四个门分别为:东门曰“翰苑”,为翰林编修杨钦而立;北门曰“省郎”,为户部郎中李泽而立;西门曰“豸冠”,为山西道御史黄充而立;南门曰“六桂”,为永乐戊子科同榜廉江六举人立。后因年久倒塌,又分别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由知县孙绳祖重建,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由知县景德添修,五十一年由知县王诰续修,同治二年(1863年)重修。传统思路是以北为尊,可知李泽在乡亲眼中的地位。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先贤的贡献永留乡亲心中。
不管在哪个朝代,乡亲的灵魂深处都装着李泽文化。 据说,李泽公曾生活的地方留有一口鱼塘,被人用栏杆围起来,至今完好保存。从明朝起直至现在,村人都撒谷子下去,年年如此,那口塘才一直平安无事。究其原因,不知是真有其事,还是纯属表达感恩情怀,难以考证。
注1:盐运使。官名,始置于元代,明清相沿,设于产盐各省区,专设于两淮、两浙、福建等产盐各省,其全称为“都转盐运使司盐运使”。这些官员往往兼都察院的盐课御史衔,故又称“巡盐御史”。他们不仅管理盐务,有的还兼为宫廷采办贵重物品、侦察社会情况。
[ 李廷赋,职业媒体人,当代作家、文化学者,跨领域阅读写作,著有文集《南方水墨画》等多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