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民国传奇大富豪:看我如何跳出富不过三代的怪圈!不养败家子
创始人
2025-08-25 17:34:38
0

自清末以来,中国大地上曾涌现出无数惊艳一时的大富豪,但是这些富豪的后代却只有极少数才能继承自己祖先的福泽,大多数富豪的后代历经三世就会泯然众人,即使是那些巨富之家也都是如此。

为了找到其中的原因,我看了许多的书籍,最终让我找到了一本了不起的书,这本书的名字很俗气,叫做《保富法》,是民国时期的聂云台先生(1882年~1953年)所著,现在就请大家跟我一起来看看书中的一些内容吧,即使你不是富豪,这本书对教育后代也十分有帮助,用一句夸张的话来说就是——“救赎之道,就在其中。”

可能我对这本书的形容不是很贴切,但这确实是本好书,相信看完之后,你就会明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富豪热衷于慈善和教育了,无他,保富而已。

聂云台先生与《保富法》

聂云台先生是中国近代数一数二的大民族企业家,出身簪缨世家,家族以“三代进士,两世翰林”著称一时,母亲乃是曾文正公(曾国藩)最小的女儿曾纪芬。聂云台先生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纺织机械制造厂,还是当时上海工商业的领袖,所以因为家庭和生活的原因,聂云台先生一生结交了当时社会上无数巨富,与很多大富豪都是至交好友。

照片摄于1941年,正中间的男人就是聂云台,他身前的老夫人是他的母亲曾纪芬(曾国藩最小的女儿)

在与其他富豪结交的过程中,聂云台先生发现了一个很吓人的现象,那就是那些动辄拥有上千万家财的巨富之家,往往在家主死后的三代之内就会将祖先的财富败得一干二净,变为普通人:

“我住在上海五十余年,看见发财的人很多,发财以后,有不到五年、十年就败家的,有二三十年即败的,有四五十年败完了的。我记得与先父往来的多数有钱人,有的做官,有的从商,都是煊赫一时的,现在已经多数凋零,家事没落了。有的是因为子孙嫖赌不务正业而挥霍一空;有的是连子孙都无影无踪了。大约算来,四五十年前的有钱人,现在家产没有全败的,子孙能读书、务正业、上进的,百家之中,实在是难得一两家了。不单上海是这样,在我的家乡湖南,也是一样。清朝同治、光绪年间,中兴时代的富贵人,封爵的有六七家,做总督巡抚的有二三十家,做提镇大人的有五六十家,到现在也已经多数萧条了,仅剩下财产不多的几户文官家庭,后人还较好。”《保富法》节选

聂云台父亲聂缉椝

这种现象对聂云台先生的冲击力非常大,他十分害怕自己的子孙后代让家族沉沦,于是他苦思其中的原因和解决办法,最终于晚年写出了可以延续福泽的“救赎之道”,这就是奇书《保富法》。

《保富法》中的智慧

聂云台先生认为那些富豪的子孙之所以很快就将财富败光,除了“业报”以外,就是因为那些“富二代们”得到财富的方式实在太轻松了,从小锦衣玉食,没有遭受过社会的毒打,根本不知道生意的艰辛,没能继承父辈的智慧和能力,但偏偏在那个社会动荡不堪,情况复杂的时期里,他们又习惯于把钱不当钱看,追求无终止的享乐,所以最终出现富不过三代的现象一点也不奇怪。

民国富太

因此聂云台先生劝告富豪们千万不能将重心放到夸耀财富上,不要在衣服、珍宝、房屋、器具上争豪斗胜,这些富人心理最要不得。在这些地方下心思,只能博得那些希望得到好处的客人恭维奉承,本身没有任何作用,还会严重影响子孙的品性。他认为对一个人来说,真正值得夸赞的东西,其实是钱买不回来的道德、名誉和学问。

在聂云台先生看来,富豪要想让家族跳出三代而沉的怪圈,就要做到“勇于散财”和“鼓励读书”两点,所以他要求后代子孙善于慈善、救世济民,还要多读书,以学术服务社会,以艺术绵延家风。

华人富豪

关于聂云台先生在书中着重提到的这两点,相信现在的很多富豪都看到了心里面去了,要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富豪热衷于慈善和让孩子到最好的学校里求学,比如赌王何鸿燊家族对自己的子女和儿孙要求就是如此,他本人也非常热衷于慈善活动。

聂云台先生从自身经历上总结发现凡是那些做大官时钱来得正路,没有私心故意积蓄留钱给子孙的官员,其子孙后代就很读书上进优秀显达,家族保持兴盛,那些积攒钱财最多的官员,不论出身文武,反而其家族后代不到二十年就萧条了,凋零败落,不堪回首:

“我家与晚清中兴时代的各大世家,或湘或淮,多数都是世代相交的关系,所以各家的兴衰情形,都略有所知……六十年来文武大官世家,都已衰落,后人不兴……惟有不肯发财的几个大官,子孙尚能读书上进……官极大,发财的机会极多,而不肯发财,念念在救济众人的,子孙发达最昌盛,最长久……就我所熟悉的来说,像曾、左、彭、李这几家,是钱最少的大官,后人比较多能读书,以学术服务社会。曾文正公(曾国藩)的曾孙辈,在国内外大学毕业的有六七位,担任大学教授的有三位。左文襄公(左宗棠)的几位曾孙,也以科学专业而闻名。李勇毅公(李续宜)的孙子辈,有担任大学教授的,曾孙也多是大学毕业。彭刚直公(彭玉麟)的后人,十年前也有在上海做官的。”

聂云台先生非常推崇曾国藩和历史上几位著名文官教育子孙的方法,对相关的内容进行了深入探究,而且因为他母亲本身就是曾文正公的女儿,所以他本人也接受过最正规的曾氏家训家规,还和那些文官的后代多有接触,因此这其中的体验他最清楚不过。

聂云台先生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总结世交好友们的经历,悟出了一条道理,那就是:世人都以为积钱多买些田地房产,便能够使子孙有饭吃,过得幸福,所以拼命想发财。但其实积钱多的,反而使得子孙没饭吃,甚至连子孙都灭绝了。不肯取巧发财的,子孙反而能够有饭吃,而且有兴旺的气象。平常人又以为不积些钱,恐怕子孙会立刻穷困,但是从历史的事实、社会的经验看来,若是真心利人,全不顾己,不留一钱的人,子孙一定会发达。

曾国藩家书

因此,聂云台先生认为富豪若是想替子孙后代留福,不如就按照曾文正公的存心行事。在《保富法》中,聂云台先生还举了很多上海阔佬的例子,以论证慈善和子孙福泽的关系,下面给大家讲一个书中例子:

“江西的周翁,五十年前,我在扬州鄙岳萧家,就认识这位大富翁。有一天,周翁到萧家,怒气冲冲的,原来是因为接到湘潭分号经理的来信,说是湖南发生了灾荒,官府向他们劝募捐款,他就代老板周翁认捐了银子五百两,而周翁嫌他擅做主张,捐得太多,所以才发怒。那时他已有数百万银两的财富,出个五百两救济,还不舍得。后来住在上海,有一天,谭祖安先生与他同席,问他,如何发到如此的大富?他说,没有别的法子,只是积而不用。他活到八十多岁才死,遗产有三千万元,子孙十房分了家,不过十几年,就已经空了。

其中有一房子孙,略能做些好事,这一房就比较好,但也是遭遇种种的意外衰耗,所余的钱也不多了。若是以常理来说,无论如何,每房子孙都有三百万,不会一齐败得如此之快;然而,事实上却是如此衰败。若是问他如何败法?读者可尝试着闭目想一想,上海阔少爷用钱的道路便能够明白,不用多说了。

这位老翁,也是正当营业,并未取非分之财,不过心里悭贪吝啬,眼见饥荒,而不肯出钱救济,以为积钱不用是聪明。却不知道此种心念完全与仁慈平等的善法相违背,我若是存了一家独富之心,而不顾及他家的死活,就是不仁慈、不平等到了极处。除了本人自己受到业报外,还要受到余报的支配,也就是《易经》所谓的余庆、余殃的支配,使独富的家败得格外的快,使大众亲眼见到果报的昭彰,能够醒悟。”

相关内容

活力中国调研行|霞浦,如何...
“我们准备在这玩几天。拍拍照、走一走,甚至坐着发呆,都是放松和享受...
2025-08-25 12:50:06
和好友去重庆组团多少钱?重...
嘿,朋友们!重庆,这座充满魅力的“山城”“雾都”,一直以来都是旅游...
2025-08-25 12:49:14
数千名游客及村民参与,湘西...
近日,湘西州龙山县第三届“村游惹巴拉——暨夏季村晚”在惹巴拉景区热...
2025-08-25 12:48:31
重庆四日游价格?重庆4天游...
家人们,暑假到了,是不是正愁带娃去哪儿玩?那重庆绝对是个超棒的选择...
2025-08-25 12:47:55
原创 ...
随着各城市夜经济的繁荣,游园看灯光秀已经成为人们夏日夜晚消暑的方式...
2025-08-25 12:46:03
“秘境”何以成险境?
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邯郸晚报) 图为惠东县白马山一处网红景点...
2025-08-25 12:46:02
大连海岛游:多元魅力共筑旅...
原标题:成为国内旅游市场热搜关键词 大连海岛游:多元魅力共筑旅游热...
2025-08-25 12:45:22
上海:符合条件居民家庭在外...
为更好满足居民刚性住房需求和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
2025-08-25 12:39:45

热门资讯

原创 遍... 中国古代有着辉煌的历史,我们影响的不仅仅是周边的几个国家,影响力还扩撒到了西方,甚至现在的美洲也有我...
原创 霍... 前141年,汉武帝继位,为加强中央集权,颁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惟得衣食租税,不得参与政事,实行“罢黜...
原创 蜀... 蜀汉第1猛将,关羽也比不过他,如果不是他死的太早,蜀国也亡不了! 三国之初,蜀国乃是三国之中力量最小...
原创 泰... 现如今在泰国皇室当中,唯一有着最至高无上权力的泰王玛哈,已经在几个月前将自己刚刚推上贵妃之位的诗妮娜...
原创 朝...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自1948年成立以来,金氏家族一直是朝鲜的领导核心。 从金日成到金正日,再到金...
原创 慈... 在这个历史的长河中,总有那么几位大佬,他们的故事被反复咀嚼,慈禧太后无疑是其中一位“重量级”选手。今...
原创 解... 中国解放战争浩荡历史中, 两个“陈谢兵团”犹如两道闪电, 劈开历史长河,留下深刻印记, 这两支兵团并...
原创 诸... 说起以前的一些历史人物,相信有很多的面孔或者名字在你们的脑海中一一走过!是的,就是因为有了他们的一些...
原创 鲁... 不知道大家对于"酷刑"一词怎么看,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莫言《檀香刑》里描写的使人如临其境的腰斩和檀香刑,...
原创 苏...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前期的进攻很顺利,基本都没有遭到比较顽强的抵抗,直到跟英国对上才感觉到点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