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兵马俑规模那么大,为什么史书上没有记载?
创始人
2025-08-24 19:05:55
0

因为在史官们的眼里,兵马俑根本没有记载的必要。

不过,在很多人观赏和了解兵马俑的同时,也会有这么一个疑问,那就是像兵马俑如此庞大规模的工程,为什么在史书上对其并没有记载呢?

要知道,当年的司马迁,在记录关于秦始皇陵墓的史料时,连如何下葬和陵墓的细节都进行了描绘,怎么会偏偏漏掉兵马俑呢?

结合相关资料,有三种可能,让司马迁认为不值得和没必要去记载。

首先,第一手资料的缺失,导致司马迁没办法下笔

这就要说到当年项羽放的那一把火了。

公元前207年,项羽攻入咸阳,秦王子婴向项羽投降,不久便被杀害,而子婴的死,宣告了秦国的灭亡。

在此之后,项羽开始对秦王宫展开掠夺,无数珍宝被其收入囊中,并且,在一番搜刮后,项羽一声令下,放火点燃了秦王宫。

据记载,这场大火,足足烧了三个多月方才熄灭。

正是因为项羽的这把火,让秦国六百多年的基业就此毁于一旦,最终烧到什么程度呢?根据记载,就连项羽都认为残破不堪,不愿意继续呆在这里。

“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史记》

由此可见,当时的大火是多么猛烈,而这把大火,除了将曾经富丽堂皇的秦王宫烧成断壁残垣外,更重要的是,是将一些珍贵的资料也付之一炬。

这其中,也许就包括有关于兵马俑的相关资料。

而等到司马迁开始撰写史书的时候,那些记载有制作兵马俑的相关工艺以及其用途的秦代史书,早就不存在于世了,没有了第一手资料,司马迁自然就无从下笔。

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这和司马迁的写作习惯和风格有关。

我们都知道,作为一名史官,最重要的就是下笔要真实,而司马迁的《史记》,可以说百分之九十的内容,都是有据可依的真实记载。

并且,根据记载,司马迁当初在写《史记》的时候,经常会亲自走访,并且参考各类史书,甚至还会去做采访,比如找到秦末时期活下来的老人,根据他们的描述,再加以整理,最终编纂成书。

而除了百分之九十的详实内容外,《史记》中还有百分之十属于司马迁的想象和评论,但即便是想象,司马迁也是建立在合理的基础上,从不做天马行空的空想。

另外,司马迁还有个习惯,那就是在写作时,未经考证的事情不写,以及真假难辨的事情不写。

换句话说,如果一件事只是有所耳闻,但没有确凿的证据,司马迁是不会轻易下笔的,毕竟写史书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丝毫马虎不得。

由此,我们就可以推断出,司马迁也许听说过兵马俑的相关事情,但由于当年项羽一把火烧了秦王宫,导致很多资料被烧毁,因此,司马迁就失去了考证的机会。

无法考证,只是道听途说,这种真假难辨的事情,作为一名严谨的史官,自然是无从下笔了。

其次,兵马俑在当时不算是什么太大的事情,没有记载的必要

用我们如今的眼光来看,兵马俑地位极高,不管是考古,还是研究秦朝历史,以及了解古代工艺等等,都充满了重要的价值。

但需要明白的是,这只是我们现代人的看法,在当时的人看来,兵马俑并不是太重要。

为什么呢?首先制作“俑”的历史很早,殷商时期就已经存在,包括在西周、战国等时期,制作俑,并用俑来陪葬,几乎是随处可见,但凡是个诸侯,大多都会采用这种方式。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这就好比我们现代人用手机来相互联系一样,已经是一种平常到不能再平常的事情。

正是因为平常,因此就不具备被记载的必要。

并且,相对于秦始皇陵墓内部的奢华来讲,兵马俑确实也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至少在那个时代,兵马俑也就是一些写实的陶俑而已。

反观秦始皇陵,之所以会在史书中留下相对详尽的记载,这首先得益于秦始皇本人的巨大影响力。

秦始皇是何许人?他是结束了战国时代,统一中原的一代君王,也是历史上第一个称帝的人,这样的人,不管是他生前的所作所为,还是他死后如何安葬,以及陵墓的规制等,都值得大书特书。

因此,在司马迁的笔下,就有了“穿治骊山,徒七十余万人,奇器珍怪徙藏满之”等具体的记载,并且也有“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者,无复出者”的记录。

但再看兵马俑,前文也讲过,这在当时也就是一堆陶俑,论珍贵程度比不上秦始皇陵中的陪葬品,论工艺复杂也比不上秦始皇陵的各种机关,所以,选择性忽略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再者,司马迁所做的《史记》,本身就是惜字如金,这在书中的内容就已经有所体现,不少在我们后世看来十分重大的事情,他往往都是几个字,或者是一两句话就结束,而按照这个习惯,不具备重要性的兵马俑,自然也就能不写就不写了。

况且,就连关于秦始皇陵这么大的事情,司马迁也就前后用了百余字而已,而在这百余字中,司马迁把惜字如金体现的更是淋漓尽致,要真是事无巨细的记载,别说百余字,就是上万字也不一定够用。

毕竟史书里没记载的事情多了去了,这又不是生活日记或者流水账,所以,没有记载兵马俑也就能够理解了。

还有,兵马俑或许不是我们认知中的陪葬品

自打兵马俑被发现的那天起,很多人都认为他们是秦始皇的陪葬品之一,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的考古证据表明,这也许是一个错误的认知。

换句话说,兵马俑可能并不是陪葬品,他们另有用途和身份。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这其中,有几个十分明显的疑点:

第一,兵马俑坑距离秦始皇的陵墓主体,两者之间的距离不符合陪葬规制。

根据测量,兵马俑坑距秦始皇陵有1.6公里,也就是1600米,这个距离,明显不像是戍卫王陵的,反而像是没有关联的两处工程。

举个例子,像南京明孝陵,也就是朱元璋的陵墓里,那些象征着戍卫的石像生和“翁仲”,距离明孝陵主体仅有不足五百米,并且紧挨着神道,只有放置在陵墓主体附近,才能达到戍卫墓主人的目的。

而像兵马俑,距离秦始皇陵一千多米,这明显不符合规制,历史上的皇帝陵墓,也没有这么安置戍卫部队的。

假如秦始皇是想让这些兵马俑作为他死后的守卫,那么就应该放在宝顶周边,而不是放在距离自己一千多米之外的地方。

第二,兵马俑被发现后,专家在进行考古工作时,发现兵马俑手里的兵器上,均刻有铭文,比如“某某年吕不韦造兵器”等,这也是一大疑点。

为什么呢?很简单,按照秦国关于兵器的相关制度,只有那些真实兵器,才会在上面刻有铭文,标注上制作这件兵器的工匠籍贯姓名,这样做是为了达到层层把关,也是为了提高兵器质量。

但问题是,如果这些兵器是交给那些上战场的将士尚且有情可原,可现在这些兵器是放在了陶俑的手里。

如果仅仅是陪葬品,完全没必要在质量上要求这么高,陪葬品更多是象征意义,所以理应采取与陶俑一样的材质制作才对。

因此,从这一点就可以大致推断,这些被陶俑握在手里的兵器,在刚制作出来的时候,应该不是作为陪葬品而出现的。

换句话说,这些兵器有可能就是实战所用,而庞大的兵马俑坑,很有可能就是一个武器库。

并且,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当年在秦末时期,有陈胜的起义军将领周文攻打关中,由于一时半会来不及调集军队,因此大将章邯曾上书秦二世,提到把骊山附近的刑徒(就是囚犯之类)释放,并授予他们兵器,用来抵抗周文。

最终,章邯带着数十万刑徒击败了周文,之后又大破齐楚联军。

而在这里面,就提到了骊山附近的刑徒,我们都知道,骊山是秦始皇陵墓所在,章邯调集刑徒是受到了秦二世的批准,而在调集后又授予了他们兵器,兵器的来源则是就地取材,也就是那些兵马俑手里的兵器。

前文讲到,兵马俑手里握着的兵器都是真刀真枪,但如果兵马俑是秦始皇的陪葬品,那么即便是秦二世,也不可能用陪葬品的兵器发放给安歇那些刑徒,章邯更不用说了,给他一百个胆子,他也不敢挖秦始皇的陪葬坑。

因此,我们就可以大致断定,在当时兵马俑所在的区域,是秦国的一处军事基地,也算是一个武器库,这里存放了大量的兵器,正是因为如此,章邯才能在很短的时间里,武装起几十万大军。

可能有人还会有疑问,那就是既然是武器库,直接制造武器不就行了?干嘛还要制作这么多人形陶俑呢?

其实,这也是秦国当时的一种军事策略,在秦国还未统一天下时,韩国的韩非子曾出使过秦国,回去之后,他对韩王说,秦国在修“象兵”。

韩非子口中的象兵,并不是那种骑着大象作战的士兵,而是象人一样的石头兵,他之所以会告诉韩王这个,就是因为秦国大规模的修象兵,绝对是有特殊的军事用途。

如果只是修了很少一部分,那么也许是为了祭祀,但如果修了成千上万,那么必然不会只是祭祀这么简单,或许是布置战阵,或许是起到迷惑作用,总之,绝对不可能单纯只是陪葬品。

毕竟韩非子的聪明才智这是人人皆知的,假如这些陶俑只是陪葬品,他也犯不上单独告诉韩王。

并且,当年秦国的丞相李斯在获罪后,曾为自己进行辩解,说他自担任丞相以来兢兢业业,列举了自己的一些攻击,其中就有一条叫做“阴修甲兵”,这个甲兵就是兵马俑。

能让李斯视为功绩,并且还需要他亲自监修的,肯定不是陪葬品那么简单。

而结合这些证据,我们大致就可以得出结论,兵马俑不是陪葬品,极有可能是秦国当时的一个军事基地,这些陶俑的作用是服务于秦国对外的战争,而作为一个军事基地,自然就不会在史料中有所记载了。

最重要的是,司马迁虽说在编篡史书时会带上部分个人感情色彩,但只要是真实发生的事情,他绝对会进行记录,如果他没有记录,那要么是他不知道,再或者是他不确定,还有就是他认为没必要记载,因此,并非是陪葬品的兵马俑,司马迁自然就对其忽略了。

相关内容

每周股票复盘:柏楚电子(6...
截至2025年8月22日收盘,柏楚电子(688188)报收于150...
2025-08-24 04:35:20
原创 ...
回顾历史,守望未来,欢迎来到【有观点大历史】精心整理、考据的二战珍...
2025-08-24 04:33:37
唐诗宋词里的安徽·第33篇
摄影:李鹏飞 安徽,诗情画意 安徽文化底蕴深厚,诗词丰富。唐宋时...
2025-08-24 04:33:26
原创 ...
在二战后期,美国连续向日本本土投掷了两颗原子弹,随着原子弹的爆炸之...
2025-08-24 04:33:22
原创 ...
大家好啊,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挺有意思的历史话题-朝鲜战争结束后,世...
2025-08-24 04:33:20
国内首次全套完整影印出版,...
“作为晚清时期创办时间较早、出版时间长久、规模宏大的中文期刊,《益...
2025-08-24 04:33:03
原创 ...
想必大家在电视剧中经常能够看到,天子一怒就下令株连九族,“株连九族...
2025-08-24 04:32:40
原创 ...
当代中国正在实现一次历史性的伟大崛起,中国的实力规模决定了中国的影...
2025-08-24 04:32:40
原创 ...
衡量一件文物的价值绝对不能仅仅只看到本身的外在价值,可能这件文物是...
2025-08-24 04:32:11

热门资讯

别被隋唐演义给骗了,正史记录中... 隋唐那会儿,真的是个英雄好汉满天飞的时代。说到最牛的六位大将,李世民、李靖、秦琼、苏定方、李勣和李光...
原创 按... 曾经写过一篇怀念毛主席的文章,后来平台说有违首发的嫌疑,就撤回了。其中的情况估计是这样的,因为写毛主...
原创 他... 一、寒门清流:从布衣书生到三品大员 南昌城郊的一间茅屋内,油灯如豆。少年曾秉正伏案苦读,手中《大明...
原创 让... 在一个遥远的时代,大明帝国繁荣昌盛,但却被一股强大的势力所困扰,那个国家就是瓦剌。瓦剌如同一头猛兽,...
蒋超良的发迹与沦陷:“金融大佬... 来源:市场资讯 蒋超良——这位从银行金融系统一路成长起来的“封疆大吏”、在2020年初时曾饱受舆论...
原创 明... 崇祯的大明灭了…… 300年前,一场农民起义,将大明弄的乌烟瘴气,而崇祯忙于平定国内的农民起义。不曾...
原创 李...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诸多功臣而命阎...
原创 聊... 曹丕临终之前,留下了四个辅政大臣。 这四个辅政大臣,按照《三国志》当中的排名顺序,分别是:曹真、陈...
原创 年... 在清代历史当中有很多杰出的皇帝,其中雍正皇帝也是功不可没,为清朝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雍正的一系列改革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