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中有5秒免费广告可增加创作收益,感谢各位看官点击支持原创,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2015年初,湖北省孝感市政府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讨债人"。他手持一张泛黄的借据,上面记载着85年前的一段尘封往事。这位名叫杨明荣的老人,
带着他爷爷杨长银当年借给红军400大洋的凭证,前来"要债"
。这一举动引发了广泛关注,也为我们揭开了一段鲜为人知的革命历史。
故事要追溯到1930年,那是一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国民党军阀混战正酣,中国大地战火纷飞。就在这样的背景下,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副军长徐向前率领800余名将士,在湖北省应山县广水以南的杨家寨,与国民党军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红军以少胜多,全歼敌军两个连队,这场胜利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徐向前率领的这支红军队伍,是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早在1927年9月,毛主席就在湘赣边秋收起义时制定了三条纪律:
行动听指挥、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打土豪要归公。
这些简单而朴素的规定,为红军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随后毛主席领导部队向井冈山进发,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1928年4月,又一个重要时刻到来。朱德、陈毅率领的湖南起义部队
与毛主席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会师,共同组建了工农革命军第四军
。这支后来成为红四军的队伍,正是凭借着严明的纪律和优良的作风,在艰苦的革命道路上不断发展壮大。
回到1930年,战争的硝烟还未散去,国民党将领郭汝栋又派出两个团,约3000人的兵力,妄图镇压红军。然而红一师与孝感县游击队早有准备,他们在阳平口设下埋伏,采用边打边撤的策略,最终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这场阳平口伏击战歼灭了1000多名敌军,缴获了800余支枪,甚至还俘获了一名国军团长。
红军的胜利不仅体现在战场上,更体现在他们的行为作风上。与其他军队不同,红军严守纪律,不扰民。他们优待俘虏,对被俘的敌军进行思想教育,并给予路费让他们回家。这种人性化的做法,让当地百姓看到了红军与其他军队的不同,纷纷对红军表示支持。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红一师第七大队来到了孝感县金盆村贺家畈休息。红军战士们主动帮助村民装水,这一幕被村民杨长银看在眼里。杨长银被红军的行为深深打动,他看到了这支军队的与众不同。
这些穿着粗布衣服的战士们,虽然装备简陋,但精神饱满,纪律严明。
他们不像其他军队那样骚扰百姓,反而主动帮助村民做事。这种情景,在当时的中国农村实在是罕见。
杨长银内心受到了强烈的触动,他意识到,这支军队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战,而是为了广大劳苦大众的利益在奋斗。他决定用实际行动支持革命,经过一番思考和准备,
他筹措了400块银元,这在当时无疑是一笔巨款
。要知道,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能拿出这么多钱,实属不易。
杨长银将这400块银元借给了红一师第七大队孝感县特务营第一分队,当时的队长涂杏接受了这笔借款,并开具了一张借据
。借据上清楚地注明了借款单位为"红军第一师第七大队孝感县特务营第一分队",还盖上了涂杏的印章。这张看似普通的借据,却成为了革命历史的重要见证。
杨长银将这张借据珍藏在盒子里,视若珍宝。即使在后来的抗日战争期间,家境每况愈下,他也从未后悔支援红军的决定。他常常向子孙讲述这段支援红军的往事,将这份革命情怀传承下去。在他看来,这不仅仅是一笔借款,更是对革命事业的支持,是他作为一个普通农民为国家和民族所做的贡献。
1937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金盆村的村民们,包括杨长银一家,都饱受战争之苦。日军的铁蹄践踏着这片土地,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灾难。即便在这样艰难的岁月里,杨长银依然坚定地守护着那张借据。他知道,那不仅仅是一张纸,而是一份信念,一种希望。
在那段黑暗的岁月里,杨长银常常回想起那些红军战士的身影。他们的勇敢、他们的纪律、他们对百姓的友善,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回忆成为了他在艰难岁月中坚持下去的动力。他坚信,只要大家团结一心,中国终究会赢得胜利。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当杨长银听到这个消息时,激动得热泪盈眶。他想起了那些为革命牺牲的红军战士,想起了自己当年借出的那400大洋。他依然保存着那张借据,但他从未想过要求偿还。在他看来,能为新中国的诞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已经是最大的回报。
新中国成立后,杨长银的生活逐渐好转。但他始终没有忘记那段历史。他常常向子孙讲述支援红军的往事,讲述那些红军战士的事迹。他希望后代们能够记住这段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时光飞逝,转眼间到了2015年。杨长银的孙子杨明荣,从小就听爷爷讲述那段往事。他对那张借据也十分熟悉,在杨长银去世后,这张借据就由杨明荣保管。当他得知有些地方开始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时,他决定带着这张保存了85年的借据,来到湖北省孝感市政府"要债"。
杨明荣的这一举动立即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这不仅仅是一笔"历史欠款",更是一段珍贵的革命历史,政府立即组织专家对借据进行鉴定。
经过仔细的检查和研究,专家们最终确认这张借据真实有效,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专家们评估,
1930年的一块大洋相当于现在的60-80元人民币。
这意味着,当年杨长银借出的400大洋,按照现在的价值可能相当于24000-32000元。
然而这张借据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它是红军与人民群众鱼水情深的见证,是普通百姓支持革命的实物证明。它记录了一段鲜为人知的革命历史,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艰苦岁月中得到人民支持的真实写照。
孝昌县财政局表示,将按照相关政策规定处理此事。他们认识到,这不仅仅是一笔简单的债务,更是一份需要被尊重和铭记的历史。政府的态度显示出对历史的重视,对人民贡献的认可。
这个故事迅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很多人被杨家三代人的坚守所感动。他们认为,杨长银当年的举动体现了普通百姓对革命的支持,而杨家后人几十年如一日地保存这张借据,则体现了对革命历史的尊重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