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五十三周岁,忽生“疾病,卒于军”,我们不能说诸葛亮早逝,但诸葛亮纯粹是自己把自己给累死的,却一点都没错。
“知恩必报,一诺千金,尽忠职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诸葛亮一生的写照。
一、诸葛亮是知恩必报、一诺千金之人,其忠义远超关羽
刘备托孤的时候就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深知诸葛亮的能力,而诸葛亮在刘备死后,大权在握,也有自立的条件。
但是,诸葛亮没有这么做,为什么?因为诸葛亮的忠义和诚信。
有人曾污蔑诸葛亮,如果孙权可以人尽其才,重用诸葛亮,那么诸葛亮早就投靠孙权。裴松之愤然驳斥,“关羽为曹公所获,遇之甚厚,可谓能尽其用矣,犹义不背本,曾谓孔明之不若云长乎!”
事实也是如此,诸葛亮感念刘备的知遇之恩,对蜀汉一直是忠心耿耿,又受刘备托孤之重,时时刻刻挂念着刘备生前光复汉室的心愿。在北伐之前,诸葛亮对刘禅说,“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讬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诸葛亮是在用生命践行对刘备的诺言呀。
二、事必躬亲,鞠躬尽瘁
刘备死后,蜀汉的“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诸葛亮有大权独揽的嫌疑。但是,根据诸葛亮一生的作为来看,这个大权独揽,绝无反叛之心,跟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有本质的区别。
诸葛亮这么做,有迫于形势需要的因素,毕竟蜀汉内部至少存在荆州、东州、益州三大利益集团,特别是益州集团,对于荆州集团的到来是很不欢迎的。诸葛亮不放心大权旁落,导致蜀汉分裂,只能事必躬亲了。
不过这也正好暴露了诸葛亮的一大弱点,识人、用人方面存在不足,因此,诸葛亮永远代替不了刘备,也达不到刘备的高度。
蜀汉内部矛盾重重,诸葛亮除了“事必躬亲”之外,并没有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内心的压力可想而知。
三、大业未靖,死而后已
诸葛亮为了完成先主遗愿,接连不断的进行了五次北伐,结果,每次北伐都并未能如愿,这给诸葛亮带来了更大的精神压力。
原本通过北伐战争,诸葛亮不但可以掌控军权,还可以转移内部矛盾,将蜀汉内部集团间的斗争,转化为实现统一大业这个共同目标,促进内部团结。结果却次次失败,这是会直接影响到蜀汉的统治稳定的。事实也是如此,诸葛亮死后,蜀汉内部的政治斗争不断,最终导致了蜀汉的死亡。
蜀汉除了内忧,还有外患,曹魏对蜀汉一直是虎视眈眈,如果诸葛亮不主动出击,而是让曹魏从容的发展,然后调兵遣将进攻蜀汉,虽然不能很快灭亡蜀汉,但是蜀汉的主动权就完全丢失了。蜀军进攻不利,还可以主动撤退,并不会有太大损失,但是如果遭遇进攻,战与不战,诸葛亮就掌控不了了。
诸葛亮面对蜀汉的内忧外患,还有先主遗愿,如何能不焦虑。最后一次北伐时,诸葛亮甚至到了“夙兴夜寐,罚二十已上,皆亲览焉;所啖食不过数升。”的地步。诸葛亮睡得晚,起得早,罚二十军杖以上的事情都要亲自批阅,吃饭还少,这势必会积劳成疾。
所以,我们才说诸葛亮绝对是被“累死”的。
虽然诸葛亮被“累死”有自身的因素,但是诸葛亮“知恩必报,一诺千金,尽忠职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贵品格是值得我们永远赞颂和学习的,向诸葛老先生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