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庙号依“祖有功,宗有德”之制,清太祖努尔哈赤为开国之君,世祖顺治为首入中原之君。另有一帝被尊为“祖”,乃清圣祖康熙。
圣祖无疑是清帝中的杰出者,文治武功兼备。但他生前误称了一种水果,致使后世300多年来一直未能准确命名该水果。
【西域甜瓜,历史悠久】
新疆哈密瓜现今超市随处可见,但古时却是皇家贡品,普通民众难得一尝。
史料显示,公元前2世纪,华夏祖先已种植哈密瓜,且敦煌为最早种植地,《太平广记》记载汉明帝时,敦煌曾献异瓜种,即哈密瓜之源。
汉代时,敦煌已将哈密瓜运送至中原献给帝王。同时,长沙马王堆西汉遗址考古发现,亦存在类似甜瓜的种子。
鉴定结果显示,此为西方甜瓜品种,哈密瓜即属此类。汉代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敦煌与新疆互通,自此哈密瓜传入新疆。
公元1115年,金朝于北部由女真部落创立,哈密瓜亦在此时期引入。据《金史》记载,哈密瓜珍稀异常,“形如枕,甘甜无比,其香为中国前所未有”。
【康熙钦赐,哈密瓜之名】
公元1644年,满族挥师南下,成功颠覆明朝政权,随之创立了清朝。
清朝初年,关外蒙古准噶尔部落频扰中原,成为清朝心腹大患,至康熙年间叛乱终被平定。此后,准噶尔部落自愿归顺大清,俯首称臣。
准噶尔作为清朝藩属部族,向清王朝进贡以示忠诚。哈密国首领见清朝击败准噶尔,顺势决定归顺清朝。
康熙帝初闻哈密国首领归顺之意,龙颜大悦,随即恩准,并特赐追加封号以示嘉奖。
哈密国能监察准噶尔动向,稍有异动便即时向清朝禀报。因此,康熙皇帝极为看重此边陲部落,并派遣清朝使臣前往哈密以示重视。
使臣奉皇帝之命抵达此地,哈密首领定会盛情款待,以佳肴、美酒与甜瓜献上,展现最高规格的礼遇。
因此,清朝使臣初尝此甜瓜,觉其清甜多汁,极为美味,便向哈密首领提议,次年进贡时增此果,以供康熙帝品尝。
因此,这种甜瓜常列于哈密国贡品之中。一次宫宴,康熙帝在分享平定准噶尔之喜后,特将贡品甜瓜赐予群臣品尝。
康熙帝初见此果,不知其名,与臣交谈时误称:“这瓜味美。”大臣们未敢纠正,于是此瓜得名“哈密瓜”。
光绪帝时,清王朝已摇摇欲坠,外有西方殖民者觊觎,内有农民军叛乱,鉴于此,皇帝废止了哈密瓜进贡的旧例。
史书记载:“怜悯藩臣,不因私欲劳民,遂废止”。新疆至北京,相距2200公里,即便乘飞机,亦需耗时4小时有余。
但古代依赖人力运输,哈密瓜难保存且忌颠簸,运输途中损耗巨大,人力物力消耗亦多。彼时清王朝已无力承担如此奢靡之享。
【康熙叫错,后世皆错】
哈密瓜不再是清朝贡品后,清朝人仍未弄清其真名。但查阅古籍,仍能发现一些相关线索。
《唐书》记载:“敦煌瓜分两种,皮薄软者产自哈密回城等地”,唐时称敦煌甜瓜。汉时则名之为穹窿,哈密瓜之名究竟为何?
答案即穹窿,它在新疆维吾尔语中意为“甜瓜”。唐朝百姓并未叫错,此乃穹窿的汉化称呼。唯康熙皇帝为这甜瓜另取了别名。
另有传闻称,这些甜瓜实则产自鄯善而非哈密。哈密国首领尝过鄯善瓜后,觉其更甜美,便将其作为贡品献给康熙。
为保障甜瓜新鲜,运输时会将它们置于泥土中,以此减少因颠簸造成的损坏风险,确保瓜果完好。
然而康熙帝并不了解详情,仅知此瓜美味,询问使臣得知产自哈密,便命名此水果为哈密瓜。
若依甜瓜实际产地命名,应称鄯善瓜。但《新疆小正》一书反驳此说,书中载明:“所有甜美之瓜,皆源自哈密。”
此外,《哈密志》记载,哈密首领为确保哈密瓜产量,令水流一支经城西入南湖,一支西上漫坡入孔雀园,再东分一支灌溉贡瓜田地。
【结语】
无论源自哈密或鄯善,此水果本名非哈密瓜。因康熙帝误称,三百年来众人皆沿用此名,至今人们仍称之为哈密瓜。
经过深入研究,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新型材料,它不仅强度高,而且耐腐蚀性好,这一发现有望为多个工业领域带来革命性的进步。科学家发现新材料,强度高且耐腐蚀性好,有望为多个工业领域带来革命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