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8年,朱元璋一统天下,构造大明帝国。正是因为有着前代王朝的经验,所以朱元璋时期励精图治,颇有明君之象,之后的朱棣皇帝,也是有着马上天下的经验,所以政治也还算清明,只是之后,明朝开始了一种自我收拢的状态,这庞大的帝国想要把自己保护起来,历代的君王们也没有了什么开疆拓土的野心。
仁宗、宣宗以及正统时期的明朝开始了对内、对外的收缩政策,当然虽然国家政策在收缩,但是社会的发展却是无法阻挡的。随着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开放,明朝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这个时代的开始,竟然是因为这些皇帝们的“无为而治”。或者在某种程度上,是和皇帝们的无为而治有关。“仁宣之治”的回归和收缩的结果,不但终止了对外的进取之心,也导致了军队战队力的下降,之后的“土木之变”才会明朝翻个大跟头。
“土木之变”可以说是明朝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正统皇帝朱祁镇效法他的曾祖父永乐皇帝,率领浩浩荡荡的数十万大军,当然不是去“北伐”,而是去“耀兵”。结果被蒙古的瓦剌部落冲击得七零八落,自己也做了俘虏。成了明朝历史上的一件耻事。
正是这位正统皇帝的经历,给明朝了一些启示:皇帝离开了紫禁城,或许还真是“纸老虎”。如果中国象棋中的“将”和“帅”,是不能离开九宫格的,也就是不能离开士、相的保护的。或者正是由于这个启示,正统皇帝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成化皇帝,干脆不出紫禁城了。不仅不出紫禁城,甚至连大臣们都不愿意接见。至于之后的帝王们,也是有过之而不及,明朝政治开始进入了一种无为状态。
这位年号为“成化”、庙号为“宪宗”的皇帝,名叫朱见深,是正统皇帝的长子。一岁十一个月的时候,自己的父亲做了俘虏,叔叔朱祈钰做了皇帝,也就是历史上的“景泰帝”。在皇太后的干预下,立自己的侄子朱见深做了太子。两代人的故事,弄出了三代人的名号,虽然是因为皇太后没有文化而又顾着自己的嫡亲孙子所在,包括当时的大臣于谦等也没有进言修正,可见当时形势的紧急。
成化皇帝朱见深在位23年,留给人们最深刻印象的是两件事情:第一,宠幸万贵妃,第二,只上朝,不议政。
朱见深即位的时间是天顺八年的正月,时年17岁,7月的壬申,也就是19日,他立吴氏为皇后,到了8月22日,废皇后。从立皇后到废皇后,前后三十四天,这在历史上应该都是极为少见的事件,毕竟皇后可是一国的象征,废立可是十分麻烦的。这个举动让所有的人大吃一惊,而究其原因,竟然是因为皇后借故惩罚了皇帝心爱的一位女子,而这位女子就是万贵妃。
万贵妃比皇帝大18岁,但是即使后宫美人无数,皇帝的眼中也只有这位万贵妃,心里装着的也只有他。不但不被当时的人所理解,即使到了今天,也常常被人拿来说笑。朱见深从两岁就开始和父亲分开,母亲周氏可能是一位“悍妇”,由祖母身边的宫女万氏带大。从这位刚刚二十岁的宫女身上,朱见深得到了“母爱”。但是在知道自己有母亲之后,对万氏的母爱也渐渐变成了“情爱”,直到将他收纳为妃。
朱见深一共在位23年,这在历史上应该都算是不短的了,和唐太宗李世民的在位时间相同。但是唐太宗在23年的时间里可做了不少大事。但是这位成化皇帝也只是认真做了一两年的皇帝,还是刚刚继位之时,等稳固之后,就开始了自己的“无为而治”,明朝的政治开始进入了一种乱象。之后的皇帝更是一个比一个奇葩。
成化时代,倒成了明代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由于这种转型不是由叱咤风云的伟人所推动,也不是以惊天动地的事件为标志,而是社会内部自身的运动,并通过无数琐细的小事所表现,故而滑出了人们的视野。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当然是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的推动,但这个过程之中,皇帝的不作为竟然也成了一种重大的贡献。皇帝的注意力的转移,恰好给了社会一个开放发展的条件,推动了它的多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