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寄兴沧洲上,平芜绿又春。忘机时傲睨,燕坐默存真。铁砚心逾壮,金楼铸自新。年来孤节物,懒惰复谁伦。——《和郑康道春日三首》
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在七次航行中,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
整个地球家园中,有着数百个国家,不同国家的子民,也许有着不同的肤色,有着不同的文化和语言,但都是地球村的居民。如今世界命运共同体的提出,让国与国之间联系日益紧密,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国家之间的交流,是国家发展必不可少的方式,自古以来不同文化不同政权之间,就存在着极大的差异,甚至爆发战争。
在历经过无数战争后,世人发现以和平方式相处,是发展的最佳方式,于是各国需要加强合作与联系,取得双赢的效果。在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将中华文化带到不同国家,同时吸收不同国家之中的文化精华,为明朝的发展,以及中华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今郑和下西洋的故事,成为历史上的宏伟篇章,最近在印度洋发现了一块明代的石碑,碑文翻译后,专家坦言这也许可能就是郑和下西洋的原因。
提到明朝世人脑海之中,首先浮现的就是明朝开国太祖朱元璋的身影,其戎马半生,从一介草民成长为起义军的将领,最终开辟明朝,带领世人迈入全新的时代。到了1405年时,郑和下西洋之旅拉开了序幕,再次书写了中华历史上的宏伟篇章。在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之中,其先后达到了过红海、地中海等欧洲地区,每当路过一国之际,郑和就会向这个国家宣扬明朝的国威,赏赐诸多金银财宝给这个国家。
其先后七次下西洋,比西方的航海早了近百年,而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宣扬国威,向世人展现明朝的实力吗?其真正下西洋的原因一直存在争议,而相比西方国家的大航海,其打开了其余国家的市场,刺激了欧洲各国的经济发展,让欧洲国家迅速占据了霸主的地位,并且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地。相比郑和下西洋,西方的大航海历史意义更高。
在明朝时期,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的霸主,明朝国内经济发展迅速,在朱棣上位之后,其将经济发展作为国家首要任务,而且朱棣野心勃勃,希望能够向前人一样,征服欧洲大陆,而相比于成吉思汗的侵略战术,朱棣主张以和平方式外交,只要西方国家臣服于明朝,就有谈判的资本,否则就只能用武力来解决。
而在郑和之前,朱棣就派人三次航海,只是郑和下西洋时,其队伍最为庞大,所以世人只知道郑和下西洋的故事。而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世人一直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朱棣是依靠着政变登上皇位,而建文帝在人间消失,朱棣派出郑和前往西方,一大目的就是寻找建文帝的身影。但这个说法遭受到了世人的反驳,朱棣上位之后已经立稳脚跟,他不必大费周章,让郑和七次出海,去寻找一位已经被推翻的帝王。
而大部分人都支持炫耀国威这一说法,当时在郑和七次出海之际,带走了明朝国内诸多金银珠宝,外加上航海的费用,总共花费了600万两白银,可谓一笔天大的开销,而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宣扬中华文化,让世人了解到明朝的强大。自古以来历代帝王深受孔孟之道的影响,他们坚信以礼治国,而且认为从思想文化上影响他国,才是最佳的外交方式。而郑和下西洋真正的原因就要从英国人在印度洋发现的一块石碑讲起。
在1409年之际,郑和来到了斯里兰卡一带,在此建立了《布施锡兰山佛寺碑》,而英国人打捞上来的石碑,正是这块郑和立下的石碑,起初英国人以为只是一块普通的石碑,将其当做铺路石,后来以为英国的工程师,发现石碑上的波斯文和中文,在众人的合力下,翻译了其中的含义,其中写到大明皇帝派遣郑和等人,出使西洋一带,赏赐大量黄金珠宝,永惟大德,礼用报施。
结语:
石碑上的语气,可以看出朱棣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炫耀国威,用高高在上的语气,向西方国家赏赐珠宝,永惟大德,礼用报施,想要世界见识到中国力量。如今时代在不断进步,人民团结一心,向着更美好的未来迈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终有一日会实现,而人民的力量,也能推动着中国,朝着光芒万丈的未来迈步,国家崇拜力量,而力量来自于人民,众人拾柴火焰高,万众一心方能抵达山巅。
参考文献:
《和郑康道春日三首》
《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