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山坐落在现今甘肃省礼县的东边、西汉水的北边,它个子不高,只有237米海拔,长度也就25公里左右,但诸葛亮六次北伐的故事让它变得很有名。当然啦,“六出祁山”只是大概说说,实际上汉军只从这里走了三次。
蜀汉要是想打进关中,最大的拦路虎就是挡在关中和汉中之间的秦岭。秦岭那地界儿山高路陡,路特别难走,就算是走最短的道儿也得二百多里,行军可费劲儿了。
自古以来,想要从汉中进入关中,有六条古老的道路可以选择,从西边往东边数,它们是:陈仓道、褒斜道、骆谷道、子午道、峪谷道和武关道。想当年,刘邦进入关中时,选的就是陈仓道。要说哪条路最短,那肯定是褒斜道和骆谷道了。
祁山位于陈仓道西边大约二百多里的地方,它并不直接跟关中挨着,而是直接通往上邽(就是天水),从天水再进入关中,还得走上大约二百多里路。
换句话说,诸葛亮选择从祁山出兵,其实是绕了远路,多走了六百里的路程。他为啥要这么做呢?
一方面,这六条古道都是明摆着的,从那儿进攻毫无隐蔽性,曹魏在那都有重兵防守,成功的几率挺小。这也是为什么魏延提出从子午谷偷袭长安的计划,诸葛亮没同意,他的主意其实没那么高明,纯粹就是碰运气。
另外,秦岭古道那儿没有能让大船走的水路,所以靠陆路运送攻打关中需要的东西成本太高了。但是,如果走祁山的话,就能顺着汉水和渭河,一直送到关中。
第三条策略是,如果只攻打关中,就算偷袭成功了,也会受到关西军队的威胁,很难站稳脚跟。但如果从祁山进攻,再打到陇山,就能先除掉关西各郡对关中的危险,这种一步一个脚印的方法,更符合诸葛亮谨慎的性格。
接下来,咱们就按照时间顺序,一一说说诸葛亮那“六次攻打祁山”的事儿。
【一出祁山:建兴六年(228年)春】
蜀汉最接近打赢的一次就是攻打祁山那次,当时诸葛亮把军队分成了两路。
西路军先派马谡打头阵,他们从祁山出发,突袭上邽和略阳,还占领了街亭,好给大军来支援创造机会。而东路军呢,由赵云和邓芝带队走在前面,他们从箕谷出发,走褒斜道,假装攻打郿城,目的是把魏军的主力给吸引过来。
曹魏那边对蜀汉这次往北打他们完全没想到,天水太守马遵和雍州刺史郭淮在半路上一听说蜀军打过来了,吓得立马转身,拼命地往上邽逃跑。
那时候,护军姜维也被弄得糊里糊涂,只好跟着大家撤回上邽。有趣的是,马遵他们就像是被吓破了胆的鸟儿,生怕姜维他们是来叛变的,连城门都不敢开。
姜维没辙了,只能带着军队回到老家冀县。可这时候,冀县的大佬们已经打算向蜀汉低头了,在他们的劝说下,姜维就替冀县向诸葛亮投了降。
没过多久,天水、南安和安定这三个地方都反了魏国,投了汉朝,局势看起来非常不错。可没想到的是,马谡因为犯了个小错误,被张郃给打败了,还丢了街亭这个重要的地方,导致汉军没办法再从陇山东边出击了。
等魏军的援兵一到,继续打下去也没啥用了,所以诸葛亮就决定撤军,这第一次北伐就这么失败了。
【二出祁山:建兴六年(228年)冬】
在祁山之战过去半年后,诸葛亮又一次给皇帝刘禅写了封信,叫做《后出师表》,他在信里请求再次出兵北伐。按常理,大战之后应该让军队和百姓都好好休息恢复,可诸葛亮为啥这么急着又要出兵呢?
原来东吴也已经发起了攻打北方的战争,并且赢得了“石亭大战”的胜利。这样一来,曹魏只顾着前面,后面就顾不上了,西边防线的兵力肯定很少,这对蜀汉来说可是个大好时机。
但是,诸葛亮这次北伐没走祁山那条路,而是选了“陈仓道”,这到底是为啥呢?
这次诸葛亮改变了打仗的计划,他觉得陈仓这个地方对攻打关中非常重要,只要攻下了陈仓,就能轻轻松松地占领关西的好几个郡。
但是陈仓道这条路太窄,大军走不开,只能偷袭,于是他只带了一千多人,火速攻下大散关,直接冲到陈仓,想给魏军来个突然袭击。
没想到,诸葛亮到了陈仓城下一看,嘿,这地方真是块难啃的硬骨头。原来,大家都说曹真是个草包将军,这回他却聪明了一回。他早就猜到诸葛亮会再来北伐,还肯定会偷袭陈仓,所以提前换了个将领,让擅长防守的郝昭来守城。
郝昭上任后,花了半年多加强城墙的守卫,早就准备得妥妥当当。而蜀军那边呢,人数才一千多,看着牢不可破的城墙,完全没办法。
没过多久,张郃又接到命令前来增援,同时蜀军的粮食不够用了,面对这种情况,诸葛亮只能无奈地对着天空叹气,只好下令退兵。
【三出祁山:建兴七年(229年)】
蜀军三次说要攻打祁山,但实际上连祁山的影子都没见着。他们这次的目标,根本算不上是真正的北伐大计,不过是想去攻打阴平和武都这两个地方罢了。
这仗怎么打着打着就往后拖了?哦,原来是因为那时候阴平和武都还在曹魏手里呢。
从地图上一看就知道,汉水流经两个郡的中间。要是想从祁山出兵攻打魏国,不先占领阴平和武都这两个地方,迟早会被魏军从后面偷袭。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是趁着魏军没防备才成功的,但不能总盼着人家犯错。所以,为了让蜀军能从祁山顺利北伐,必须先拿下武都和阴平。
这场仗蜀军赢得挺轻松,诸葛亮瞅准郭淮兵力不足的机会,迅速拿下了建威山,郭淮一看救援没戏了,只好撤军。武都被攻下后,阴平的守军也直接投降了。
这次攻打魏国虽然没能深入到他们的内部,但我们在战略上占了上风,给以后继续攻打他们铺平了道路。
【四出祁山:建兴八年(230年)秋】
那年秋天,魏国的军队分成了三路去攻打汉中,而诸葛亮则带着他的部队在赤坂那块地方等着敌人。可没想到,老天爷下起了大雨,而且这一下就是二十多天,害得魏军走路都困难,最后只好撤退了。
魏军走了之后,诸葛亮打起了精神,他派魏延和吴懿打头阵,又一次开启了北伐。但这次他们的做法有点出人意料,诸葛亮说是要打西羌,实际上却带着蜀军绕到了上邽西边大约二百里的阳溪。
很明显,诸葛亮的目标并非西羌,他应该是打算从阳溪出发,沿着渭河一路往下,去攻打上邽。
魏军丝毫不敢大意,郭淮亲自上阵,和后将军费曜一同向西迎战。这场战斗,蜀军赢得了大胜利,魏延和吴懿都打了胜仗,诸葛亮还顺便收割了上邽周边的小麦。
【五出祁山:建兴九年(231年)】
建兴九年的那次五次攻打祁山,打得特别漂亮,也是《三国演义》里写得最精彩、最下功夫的一段故事。
诸葛亮做了木牛流马来运军粮,还故技重施,抢收了上邽的小麦。司马懿带兵驻扎在卤城,在城外挖了好几条深沟,躲在城里就是不出来打仗。诸葛亮派人给司马懿送去女装,蜀军还大声骂司马懿,但司马懿就是坚守不出,不理他们的挑衅。
后来,诸葛亮没去打卤城,而是直接攻打上邽,魏延杀了三千敌军,可魏军的防线还是牢不可破。两军就这么一直对峙到了六月,诸葛亮突然说要退兵,原因是李严那边因为下大雨,运粮给耽误了。
诸葛亮在逃跑的路上,在木门道那边埋伏起来,用箭把魏军的大将张郃给射死了。
【六出祁山:建兴十二年(234年)】
这是诸葛亮最后一次出兵攻打魏国,他选了条最近的路——褒斜道。为啥选这条路呢?可能是因为他前几年都走祁山,魏军那边防得太紧了,突袭不成了,所以走哪条路都差不多。
这次北伐,诸葛亮还是跟司马懿较量。蜀军走了褒斜道,在五丈原扎营,还在渭河边上种地准备打持久战。司马懿呢,还是老样子,死守着就是不出来,想耗尽蜀军的力气。
过了半年,诸葛亮突然间生了重病,在五丈原去世了,他一直牵挂的北伐大计到最后也没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