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发源于中原,直到春秋战国时期,长江以南还都是一片蛮荒之地。但这并不等于没有人居住,古人所称的“百越”很早就生活广大的华南地区。
今天的“越”特指浙江一带,“百越”这个词已经完全废弃,难道他们不存在了吗?当然不是,“百越”的后代是现在的壮族,人口1700万,还有省级的广西壮族自治区。
跟其他少数民族自治区相比,广西的存在感比较低,不特意指出的话,很多人不会意识到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正是壮族。这是因为壮族与汉族的交流与融合早在两千多年便已开始,各方面的汉化程度相当高。
“百越”不是某一个民族,而是很多南方民族的统称,壮族、侗族、苗族、彝族、傣族等等的祖先都包含在这个范畴内。当秦始皇统一中原时,这些南方民族大都处在部落时期,过着原始的刀耕火种生活,出现了一些部落联盟,有一定的组织度。
秦始皇不满足于中原版图,六国刚刚一统便发兵50万深入岭南地区,并为此修筑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流域,这是秦始皇对中国的另一重大贡献。
但是,百越民族非常善战,不与秦军正面交锋,而是不停从山间密林中窜出袭扰秦军,甚至杀死了秦军主将屠睢。秦始皇哪肯认输,加大南征力度,终于占领了岭南地区,设立桂林郡、海南郡和象郡,标志着此地正式归属中国版图。
秦朝大量移民到岭南,带来先进的农耕和手工业技术,加快了中原与岭南的民族融合。秦亡之后,岭南三郡的军政长官赵佗自立为南越王,然后向胜利者刘邦称臣,刘邦则同意赵佗保留较为独立的地位。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废除了南越王朝,以及夜郎、滇国等割据政权,使岭南和西南地区真正实行郡县制,从此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今日中国版图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此后,每次中原战乱便会有大批的北方汉人南迁,“百越”一词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西原蛮”、“黄洞蛮”等土称。他们的习俗相近,从事农耕和渔猎,开始形成奴隶制度,首领垄断各类生产资源,对族人有生杀予夺的权力。
历代王朝在岭南都设有郡县或州府,但地方上的实权掌握在世家大族和土人首领手中,这两者往往因为汉族与土人的联姻而合二为一,其中最有名的是冼氏。
冼氏源自秦朝,秦军军官沈汭和高凉部落首领的女儿结婚后,承袭高凉首领之位,并取“洗”(音“显”)姓。发展到南北朝时,洗氏已经成为高凉郡的头等豪族,拥有千顷土地和万名奴婢,在岭南俚人(壮族先祖)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南朝政权更迭频繁,洗氏老夫人先协助梁朝平定侯景之乱,然后维护岭南地区的稳定,没有因为改朝换代而陷入动乱。隋朝统一天下后,洗老夫人深明大义,劝说岭南诸郡归顺隋朝。为了奖励洗老夫人护国佑民之功,隋文帝杨坚册封她为谯国夫人。清朝康熙年间,“洗”姓改为“冼”,并流传至今。
唐宋时期,壮族与汉族的融合进一步加深。11世纪初,交趾的李朝侵略广西,壮族民众积极协助官军打击侵略者,最终取得了胜利,广西土兵开始崭露头角。
元朝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管理,设立土司制度,称广西俚人为“獞”,俚人则自称“壮”、“侬”等等,到明朝统一为“壮”,现代壮族终于基本成型,那时候便已是广西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汉化程度也是最高的。
明朝内忧外患不断,在保留壮族土司特权的同时,明朝经常征调壮族军队外出作战,这是土司对朝廷的一项主要义务,土司本人也需要担任指挥官为朝廷效力。
广西田州土司瓦氏夫人奉朝廷之命,率壮族狼兵前往东南沿海剿灭倭寇。在明军连番失利的情况下,瓦氏夫人的狼兵多次打败倭寇,赢得前线诸将和百姓的称赞。瓦氏夫人还将自己的双刀武艺传授给浙江民众,让他们能抵御倭寇。
壮族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事件,当然是太平天国运动。发起起义的广西金田本就是汉壮杂居之地,最初的太平军里有四分之一是壮族,北王韦昌辉、西王萧朝贵,北伐将领李开芳和林凤翔等等也都是壮族。
太平天国是中国最后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从1851年兴起到1864年覆灭,震撼大半个中国,加速了清王朝的倒台,在中国历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太平军北上后,广西壮族并没有停止斗争,多次发动起义,遭到镇压后一部分潜入越南境内演变为黑旗军。当时正值法国侵略越南,黑旗军与法军展开激烈的战斗,这也是保卫中国,法国侵略者的下一步目标就是中国。
清朝正规军在西洋军队面前屡屡失败,壮族起义农民组成的黑旗军却取得了胜利。清朝终于打起精神,派老将冯子材赶赴镇南关前线,阻止法军的进犯。
冯子材一边编练新军,一边与黑旗军等合作,取得镇南关大捷,挫败了法国人染指广西的企图。壮族农民蒙大组织敢死队,用大刀大矛杀敌百余名,他的英雄事迹直到今天仍被壮族人民传颂。
但是清政府不敢得罪法国太深,还是签定了不平等条约,承认越南为法国殖民地,丢掉了这个千年藩属国。即使如此,镇南关大捷仍是清政府取得的少数胜利,只要充分发动包括汉壮等各族民众,打败西洋侵略者并非不可能的。
广西壮族地区接受革命思想较早,孙中山的革命党里有很多壮族,还参加了黄花岗起义。1929年12月,张云逸、邓小平在广西发动百色起义,组建红8军、红9军和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红军和革命政府里都有大量的壮族,一度解放了广西西部的20多个县。
解放后,壮族先是叫“僮族”,1965年在周恩来的建议下,改名为“壮族”。历史上壮族有自己的语言,与侗族等等相近,通用汉文,壮文也是建国后才发明的。
除了在中国有广泛分布外,越南也有270万壮族,被称为岱侬族,是除了京族外的第二大民族。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愿意来中国寻求幸福生活的岱侬族也越来越多。
壮族的历史就是“百越”等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不断融合的过程,壮族既保留了民族特色,同时也吸收了汉族的文化和技术,与汉族一起抗击侵略者,保卫及建设我们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