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庸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中记载的明教,即历史上的摩尼教,就是起源于琐罗亚斯德教,但教义融合了大量基督教、佛教等其他宗教教义。中国人常不加区分地将琐罗亚斯德教与摩尼教统称为“拜火教”,含义比较混乱。实际上二者并不是同一种宗教,二者关系类似于犹太教与基督教的关系。
在8-10世纪间,一部分坚持信仰琐罗亚斯德教的波斯人,不愿改信伊斯兰教而移居印度西海岸古吉拉特邦一带。当地统治者允许祆教徒保留信仰,条件是遵守当地法律并缴纳赋税。
这些波斯移民在印度被称为“帕西人”,全世界帕西人的数量估计不足10万人,仍信琐罗亚斯德教,主要从事工商业,操古吉拉特语。虽然这些帕西人并非穆斯林,但这是在印度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帕西”一词,按《大英百科全书》的解释:“‘帕西’一词,其意为波斯人,乃移居印度的波斯琐罗亚斯德教徒之后裔。”可见,自中世纪起在印度出现的“帕西”一词是“波斯人”之意。后来,随着伊斯兰教在南亚次大陆的广泛传播,在印度民间流行的语言中,“帕西”一词的词义逐渐扩大了范围。
帕西人最初以务农为主,逐渐形成封闭的社区,避免与印度教徒和穆斯林通婚,以保持宗教纯洁性。他们在印度建立了火庙(Atash Behram),供奉永不熄灭的圣火,成为祆教信仰的核心象征。
帕西人严格遵循“族教合一”的传统,只有父母均为帕西人且信仰祆教的后代才能被认定为帕西人。他们不允许向其他民族传播拜火教,如果他们不信仰拜火教或者嫁给了异族,就会被开除族籍。这一规定使得帕西人只能近亲结婚,导致许多年轻人在长大后为结婚而发愁。这种封闭性虽保护了族群文化,但也导致人口逐渐减少。
这与另一种古老民族后裔,古埃及的直系后裔科普特人形成强烈对比:科普特人还有近1000万人口。
17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入印度后,帕西人凭借语言能力(英语和古吉拉特语)和商业天赋,成为英国殖民者与印度社会之间的桥梁。他们在造船、纺织、贸易等领域崭露头角,逐渐成为印度最富有的族群之一。
城市化与工业化:帕西人大量迁往孟买,参与城市建设,推动了孟买的现代化进程。他们在铁路、房地产和金融业中占据重要地位,甚至主导了对华鸦片贸易。
鸦片战争以前,已有帕西人到广州经商。广州的长洲岛上有巴斯教徒墓地,墓地原已荒废失修,2002年被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完成修缮。
巴斯教徒墓地
在香港,帕西人以做买卖起家,其中也有部分是以贩卖鸦片起家[12]。原来在香港居住的帕西人在铜锣湾以「白头教」之名建立一所神庙,此庙在1990年代改建为善乐施大厦。香港比较著名的帕西人有香港大学创办人之一的么地、律敦治医院名字来源的J.H.律敦治、天星小轮前身九龙渡轮公司的创办人米泰华拉。
香港的其它祆教教徒,还包括1865年香港上海滙丰银行、香港总商会的创办委员,不少琐罗亚斯德教徒也是联交所上市公司董事。此外,香港旭龢道和碧荔道也以琐罗亚斯德教徒而命名,香港现时亦有名为祆教坟场的帕西人墓地。
在澳门仁伯爵综合医院下方,有一个白头坟场,也是祆教教徒的墓地。
在今天的伊朗,虽然把伊斯兰教什叶派定为国教,但为了保护波斯的历史文化,国家法律上还是允许了祆教作为合法的宗教。亚兹德是伊朗最后的祆教据点,大约还有3万名祆教教徒居住在这一带。今天的印度,亦有约9.2万帕西人的后代信祆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