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评选一份晚清争议巨大的人物名单的话,李鸿章一定名列前茅。不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如今,关于李中堂的争议,从未停止过。赞誉者不少,但抨击者、谩骂者,更是比比皆是。
有人说李鸿章是晚清的“背锅侠”,此言不虚。与列强签订卖国条约,向来是会被人鄙夷与痛恨的,而李鸿章所签订的条约之多、丧权之甚、辱国之害,都是十分惊人的。条约是李鸿章签订的,字是李鸿章签的,许多人自然将矛头对准他,认为他是卖国贼。
然而签订卖国条约实非李鸿章本意,晚清末期,国力羸弱,政府腐败,清军面对列强一败再败,慈禧等人一退再退。连皇帝与太后都想签订条约,以换取安稳,李鸿章作为臣子,又能如何。李鸿章不想作为清方代表,但慈禧却指名要他前往,他只能坐在谈判桌上,与颐指气使的外国代表力争。
曾经的李鸿章是意气风发的,他作为洋务运动的领导者之一,建立起北洋海军,而这也是当时亚洲最为强大的海军。这时的李鸿章曾多次前往海外,与他接触者无不称赞他的气度与神韵,他身上的自信在伊藤博文的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可是在清朝海军看似强大的背后,是巨大的危机。北洋海军的大部分舰船都已经年久失修,且比较落后。而更为严重的是,北洋海军连弹药都不充足,有的士兵们甚至连如何开炮与作战都不知晓。
李鸿章对此当然心知肚明,他知道这样的军队是不可能赢得战争胜利的。李鸿章并非不想改变这种情况,可是练兵需要军饷,买先进的战舰需要钱款,补充弹药也需要钱款。李鸿章数次向户部讨要军饷钱款,但慈禧等人要过寿,王公贵族们需要钱财。在清政府财政本就紧张的情况下李鸿章自然讨要不到经费。
就这样,李鸿章只看看着海军日益腐朽,最终在甲午海战当中覆灭。甲午海战失败以后,慈禧不会觉得是自己的问题,贵族们也不会觉得是自己的问题,而问题自然出在李鸿章身上,所以慈禧召来李鸿章,在大殿上将他训斥。
可是清朝还需要一位大臣代表清政府,与日本人谈判,签订和约。这不是一份美差,除了秦桧这种本就想投降的人来说,没有人想在卖国的条约上签字。可是李鸿章没有选择,在当时只有他可以去。
许多人以为李鸿章心甘情愿地在条约上签字,民间甚至流传着李鸿章借机敛财,出卖国家来换取私利。然而实际上,在会议上,李鸿章与列强力争,不断减少清朝的赔款数目。可是清朝作为战败国,自然没有什么底气,李鸿章作为代表,更是心力交瘁。伊藤博文再次看到李鸿章时,不免悲叹,这样一位能臣,如今却沦落至此。
李鸿章的不妥协,引起日本人的敌视。在李鸿章返回驿馆时,他遭到一位日本刺客刺杀,子弹打伤他的眼睛。李鸿章借此重新向日本人提条件,最终减少一亿两白银。许多人只记得李鸿章家产丰富,但似乎忘却了李鸿章呕心沥血替清朝省下的这些赔款,要知道,这些赔款如果没有省下,需要负担的还是百姓。
可是回国以后,李鸿章还是遭到国人谩骂,许多人甚至扬言让李鸿章不得好死。李鸿章不想沦为百姓眼中的卖国贼,但是没过几年,列强再次侵略中国,俄国也趁火打劫。此时的李鸿章已经病重,可是慈禧依旧让他负责与列强谈判,俄国公使要求他立刻签字。
李鸿章强忍最后一口气,始终不愿闭眼,仆人知道他的想法,于是跟他说,俄国公使答应,签订条约以后,俄国不再难为清朝。听到这话,李鸿章终于闭上双眼,与世长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