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提起这个人,大家首先想到的应该是他在曹魏这边终生不献一计。有一个歇后语,讲的正是此事: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徐庶是东汉末年的名士,很有才华,和司马微、诸葛亮等是交往密切的好朋友。后来徐庶投在刘备帐下,为刘备出谋划策。
徐庶为什么要执意要离开刘备?其实是他发现了刘备的秘密!
刘备刘玄德,乃是中山靖王的后代,然而到了他这一代,生活已经十分落魄了,刘备依靠编制、售卖草鞋和凉席为生。一天在街上,机缘巧合遇到了关羽和张飞,三人志趣相投,于是结拜为兄弟,著名的桃园三结义,此后三人一起打拼闯天下。
当时正值东汉末年,皇帝年幼,外戚宦官干政,国家动荡,诸侯割据四起,中原大地风雨飘摇。刘备心怀兴复汉室的伟大志向,但此时江山破碎,群雄混战,刘备没权没势,力量微薄,想要兴复汉室谈何容易!
刘备是仁义的人,对待手下和百姓都非常仁爱宽厚。但在那个混乱的年代,仅仅靠仁义是不可能平天下的。当时,经过一系列诸侯割据、兼并,曹操成了一方霸王,他拥有众多的良将和谋士,兵马充足。反观刘备,兵马少,人才少,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自己的根据地,颠沛流离。
刘备也知道自己的劣势,知道想要成大事,一定要有人才相助,否则自己兴复汉室的大志永远都无法实现。徐庶的到来让刘备看到了希望,有了人才,慢慢地一切都会有的,根据地会有的,兵马会有的,实现理想的机会会有的。
徐庶出身寒门,但他的雄才伟略不在诸葛亮之下。刘备来荆州之后,他兴复汉室的口号也广为人知了,当地之前不被重用的谋士,就因为兴复汉室四个字,纷纷投靠刘备。反观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当时的社会舆论大多偏向于认为他是乱臣贼子。
徐庶正是众多投奔刘备的谋士之一,刘备是汉室宗亲,胸怀兴复汉室的大志,且一贯有着仁义的美名,投奔他妥了。以自己的才能,若能辅佐刘备力挽狂澜,重新恢复汉室的辉煌,那将功德无量。基于此,徐庶成了刘备的军师。
对于徐庶的到来,刘备也很高兴,他太需要徐庶这样的人才了!此前自己一直东奔西走,连个落脚地都没有,吃了多少败仗,现在有了徐庶,有了他的出谋划策,定能改变局面,实现兴复汉室的理想也有了希望!
再看看曹操,徐庶去了刘备那里,这让曹操很焦虑。曹操认为刘备将来定是自己的强敌,不能让刘备得到徐庶,于是派人把徐庶的母亲带到自己的营中,以此要挟徐庶。徐庶是个孝顺的人,他痛定思痛,无奈决定辞别刘备,到曹操那边去。
电视剧中,徐庶和刘备离别的场景很是经典,刘备很不想让徐庶走,但也理解他的孝心,两人依依惜别之后,徐庶策马远去。刘备留在原地眺望,望着徐庶的身影慢慢消失在树林里,他急了,命人把这片树林砍光,都是这片树林碍着他目送徐庶!看到这一幕,相信观众对刘备的心痛和不舍应该是感同身受了!
那么,徐庶离开刘备,是否真的是电视剧里表现的那样,只是因为自己的母亲被曹操挟持呢?后世有一种不同的说法,认为徐庶离开另有原因。刘备的仁义,是真仁义吗,还是自己给自己立的人设?他宣称自己要兴复汉室,是否背后更大更真实的意图是想在乱世中夺取天下,自己称帝呢?
徐庶对此是有疑虑的,如果以上假设是真的,那么徐庶对刘备来说,就是一个工具,目的达成之后自己就会被抛弃。所以,为了防止自己有鸟尽弓藏、兔死狐烹的一天,徐庶心底里选择了投奔曹操的想法。至于曹操挟持他母亲,当然也是一方面原因。
徐庶进曹营之后,就如他当初向刘备承诺的那样,不曾向曹操献计。曹操没有因此杀害他,一直让他在曹魏任职,从某种意义上说,徐庶应该说是有非常好的结局了。再看看刘备,大志未能实现,郁郁而死,而他的谋臣诸葛亮,一生为蜀汉操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综上所述,有一种观点认为刘备的仁义是假仁义,不过他为了网罗人才、招兵买马而立的人设。况且刘备的实力一直不如曹操和孙权,他的败局在早期就可以预见,如果徐庶一直跟着刘备,最终只能落个惨败的结局,所以他弃暗投明,转而投奔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