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时期曾经有四百多位皇帝,这些皇帝有表现平庸的,也有做出功绩的,李世民绝对是非常优秀的一位皇帝,他在位时期国家实力快速发展,出现了万邦来朝的盛况,
李世民还是一位出色的将领,他曾经征讨辽东,两位大佬级名将当敢死队队长,3万士兵横扫对方15万。
师出有名
封建时期,边疆的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是很大的威胁。隋炀帝曾经多次派兵征讨高句丽,不仅没有取胜,反而因为多年的战争失去民心,最终导致王朝覆灭。唐高宗建立唐朝之后,一心想要与高句丽拉近关系。
双方还曾在公元622年交换战俘,两年之后,高句丽的统治者也归顺了唐朝,唐高宗将其封为高丽王。公元626年李世民发起政变成为了新的皇帝,上位之后,他一心想要收复辽东地区,达到国家的统一。
公元642年,盖苏文发起叛变成为了高句丽的统治者,紧跟着联合周边的百济开始攻打新罗国,新罗险些覆灭,他赶忙派出使者向大唐求援。公元643年,唐太宗派出使者想要让高句丽归还新罗领土,却被对方拒绝了。
于是在公元644年,唐太宗率领士兵御驾亲征,想要彻底收复辽东地区。
两位敢死队长
李世民凭借军功权势越来越大,成为皇帝之后,他在军事方面也有着极强的能力,手下能兵强将无数,这一次率兵征讨辽东的时候,带领的有两位大佬级名将,其中一人就是李道宗。
他是李渊的堂侄,李渊称帝之后,李道宗的父亲被追封,李道宗也进入朝堂担任官职,此后一直跟随在李世民身边,17岁的时候就得到了对方的看重,他在战场上英勇善战,成为当时的一代名将。
另一位就是李勣,这一位的名气就更大了。他出生于公元594年,早年间投奔瓦岗军,后来归顺了唐朝,曾历经三代皇帝,深得皇帝的看重,跟随李世民平定四方,在李世民四处征战的过程中,几乎都有他的身影,是一位出色的战将。
征讨辽东的时候,李道宗和李勣率领1万多将士遇到了高句丽4万精锐骑兵。此时经过多日的行军,唐朝将士人困马乏,有将士建议希望能够在此驻扎,不要与对方展开正面冲突。
但李道宗却认为自己多日行军,十分疲惫,但对方也没有休息太久,在战场上相遇,不一定会失败。他提出带领4000骑兵必定歼灭对方。李勣同意了他的要求,于是李道宗就成为敢死队长一般的人物,带领着4000多骑兵正面迎敌。
这四千多人悍不畏死,英勇无畏,士气强盛,吓得对面4万多人仓皇逃窜。正在此时,唐朝的行军总管竟然临阵脱逃,原本应该由他占据的高坡地区也被敌军占领了,李道宗看到后立马率领二十几人冲了上去,正面对抗高高丽将士。
李勣看到这一场景也冲在了最前方,这位51岁的老将率领其余人马,化身另一位敢死队长冲在最前方,唐军士气大振,4万多的高句丽士兵从来没见过如此不怕死的将士,掉头逃进了城内,再也不敢出战。
横扫15万
在辽东战场上,唐朝将士势如破竹,公元645年已经冲破了高句丽的防线,辽东地区只剩下了一座安世城。此时李世民率领的队伍只有3万多人,高句丽为了守住这座城池,多次增兵,最后士兵队伍已经达到了15万。
双方对峙人数差距极大。如何迎战这十五万敌兵,李世民以及他手下的将士信心满满,没有一人对胜利表示怀疑。后来李世民下令由李勣率领一万五千人马正面对抗敌方将士,长孙无忌率领一万人从敌后攻击对方。
李世民自己只带了4000多人留守侧翼,做战略统筹组织骚扰。在唐太宗的策略之下,敌方15万大军被3万唐军围追堵截,毫无抵抗之力。再加上高句丽没有出色的将领,15万大军无人指挥,情况也变得十分混乱。
据史书记载,这场战斗中,唐军诛杀敌军2万多人,缴获了10万多的牛马牲畜,得到对方武器2万多,对方的15万士兵被彻底打怕了,此后干脆龟缩在城中,不敢正面迎战。随着天气越来越寒冷,李世民最终下令撤兵。
这场辽东战役夺得高句丽城池十座,斩首敌人4万多,算得上是大获全胜。
结语
唐太宗是历史上非常杰出的一位军事家,政治家。他在位时期统一了国家,在征讨辽东的时候,虽然已经40多岁了依然十分强悍,手下能将无数。
两位大佬级名将甘当敢死队长,征战在最前方,率领着三万唐朝将士横扫敌方十五万人,能做到这种成就的,古代皇帝鲜少有之。
本文为 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