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都城,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都城的选择,必须要遵循必须的原则,从上古时代到清朝,古都的地理位置从西部不断向东发展,这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一、古代建都的原则
古都的选择一般来说要考虑到对内、对外两个需求。
1、对内的需求
主要是为了控制国内的反对势力,防止内部反对势力对国家秩序造成影响,从而威胁中央的统治集团。在冷兵器时代,为了充分利用地理的优势,古都选择在一个相对封闭、易守难攻的地形显得格外重要,也可以使得防守起来事半功倍。
从这一点来说,长安的优势便体现得淋漓尽致,而距离长安不远的洛阳,就没有这方面的优势了。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被称为“四塞之地”,背面是黄土高原,南面是秦岭山脉,西面是陇山山脉,东面有秦岭、华山,是一个典型的盆地地形,仅有的通道便是潼关、函谷关,从古至今就是易守难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代名词,冷兵器时代的进攻方基本没有更好的办法突破。
2、对外的需求
对外方面,首先考虑的同样是外敌的军事入侵,如果首都设置距离边境线过远,虽然安全方面有保证,但是在当时的通讯、交通条件,无法对外敌入侵及时作出反应。所以,只有将都城设置在距离边境不远的地方,才可以屯集重兵、快速反应。
汉朝的时候,都城设置在长安,北方边境一旦出现险情,边疆的烽火便立即燃起,经常出现“烽火照甘泉”的局面。匈奴的骑兵南下进犯之时,距离长安的距离并不远,大概只有800里,通常的骑兵在一天一夜就可以将消息送到朝廷,所以,西汉时期的汉武帝,就有条件将匈奴赶出汉朝边境,牢牢守住边境安全,并且不断开疆拓土、进占河西。
二、西部建都的困境
建都在西部,尤其是长安,虽然能够对边境、内乱有效预防,但是也不是百利无一害的选择,西部的古都,都面临相同的困境,那就是粮食问题。
1、关中平原的承载力有限
关中虽然号称“沃野千里”,它的承载能力也是有限的,汉、唐时期的长安人口百万,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包括官员、兵丁、商旅、百姓,在过去农业生产力低下的条件下,如何满足人数众多的都城粮食供应,是一个不可避免又不得不解决的难题。
2、漕运粮食无法承受
当时一般采取的便是漕运粮食,通过水陆将东方的粮食向都城调运。如果从陆路运输,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成本将高的无法承受。秦始皇时期曾经将粮食从山东半岛运往咸阳,结果发现路上的消耗是最终到达的六十倍,这样的成本相当于将粮食价格直接提高六十倍,任何的朝廷都无法承受如此高的成本。
漕运的成本虽然比陆运大大降低,但是却面临异常尴尬的困境,那就是河流都是自西向东流,如果从东向西行船,必须完全依靠人力拉纤,还要经过三门峡天险。三门峡之所以称为天险,是因为黄河流经这里的时候,奔腾的河水被约束到狭窄的河道中,形成三个水道,其中只有宽二十多米能够通行,但是因为河道快速变窄,水流异常湍急,两边都是巨石,稍有不慎就是船毁人亡,在这里沉没的粮船不计其数,始终是一道挥之不去的阴影,笼罩在朝廷的上空。
三、都城向东的必然选择
1、向东避险
面对如此的困境,将都城迁往东方成了理所应当的选择。后来的东汉将都城选择在了洛阳,虽然从东方的粮食依然要逆流而上,但是距离大大缩短,而且避开了三门峡天险,一路都是平原地带,损失大大减少,对首都的粮食供应更有保证。所以在东汉时期,洛阳几乎没有出现过长安那样的漕运危机。
2、向东取势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以开封为首都其实是有意为之,要知道赵匡胤是洛阳出生,偏偏将都城建立在开封,要知道开封在军事层面来讲,无险可守,是四战之地,毫无优势可言。北宋末年,金兵长驱直入,首都无险可守,直接被敌军兵临城下,作为带兵打仗出身的赵匡胤来说,绝对知道这一劣势。
但是,因为北宋的经济中心,特别是产粮区已经转移到了南方,首都所需的粮食和物资供应大大增加,开封的条件比洛阳更加有力,因为有了京杭大运河,通过汴渠等水道连接,可以直接将粮食从南方运往都城,而且不再是逆流而行,运输成本更低,可以保证开封大都市的粮食供应。
3、向东一步到位
到了明朝时期,朱元璋定都应天府(南京),直接将都城定在了产粮区,而且南京虎踞龙盘,兼具军事防守功能,是个非常合适的都城。而此时的开封,因为河道淤塞,漕运不通,已经不具备交通优势,所以失去了作为都城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