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界唯有一样是人人都公平的,那就是死亡。没错,不管是才子佳人,帝王将相,还是奸诈鼠辈,亦或是方家名流,每个人都会死亡,谁也逃脱不了。只是,每个人的死去方式不同,有些死不瞑目,有些则含笑而逝死。
一些人临死前也会说出不同凡响的话,流传至今。这些临终遗言,即便过了几百年甚至一两千年,也不会过时。
譬如刘备的临终遗言,就很感人肺腑,这些话不仅是他的毕生写照,也值得后人学习。刘备的遗言是什么呢?
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自更求闻达。
刘备的遗言,主要是勉励刘禅,让他好好学习,跟着诸葛亮学习等。这些话中,有两句算得上千古名言,分别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和“惟贤惟德,能服於人”。
什么叫“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这话的意思是,不要觉得一些坏事很小,就去做;也不要觉得一些好事很小,就不去做。也就是说,善恶不分大小,都要去留意,切不可觉得无所谓就胡作非为,或者置之不理。不管怎么样,好事再小也要做,坏事再小也不要做。
说实在话,刘备这十四个字简直说透了很多人的心思,在今天的生活仍有很大的作用,发人深思。
农村有个老故事,跟刘备这话差不多,故事如下:
某村有个孩子,大家都叫他二娃子。二娃子小时候很聪明,妈妈很疼他,即便他犯了错误,妈妈也不打他骂他,反而觉得自己孩子很有本事。
这一天,妈妈在家缝补衣服,可是针不见了。二娃子看到后,记在心里。他去邻居家玩的时候,看到邻居家有针,就顺手牵羊,放在了自己的口袋里。回家后,二娃子把针拿给妈妈,妈妈问他从何而来,二娃子如实回答。不料,妈妈不仅没有责骂他,反而夸他聪明,有本事。
二娃子得了鼓励之后,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今天他从邻居家偷了一斤玉米,明天他又从亲戚家顺手拿了一个铜钱。妈妈一直没有怪他骂他,都是夸他。后来,二娃子年纪越来越大,胆子也越来越大,偷得东西越来越值钱。直到有一天他偷了人家的一块金子,被送到官府,他才知道自己犯了大错误!
二娃子后悔莫及,眼泪流了很多很多,而他妈妈知道后,还在衙门里大闹大哭,说他儿子没有错。
看着自己的妈妈,二娃子说:妈妈,我可能要被送入监狱了,进去之前,我还有一句悄悄话要跟你说。妈妈把耳朵凑过来,二娃子狠狠咬住妈妈的耳朵,并且扯下来一小块。看着妈妈鲜血淋漓的耳朵,二娃子忽然恶狠狠地说:妈妈,你害了我啊!如果我第一次拿人家的针时,你就批评我,打骂我,我也不会落到今天这样地步啊!
从那以后,人们就用二娃子“小时偷针,长大偷金”的故事,教育孩子。
这就是典型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很多事情起初都不严重,做着做着就已经跌入深渊了。反过来说,很多事情看起来只是小善,但是时间久了,人就会变得善良,能知道别人疾苦,能理解人的痛楚。
刘备从小和母亲织席贩履,过着贫苦的日子。他知道黎民百姓的疾苦,他也知道别人的苦楚,他理解别人,他知道如何尽人力,为善事。为善日久,则人有德有贤,别人才会真正对你心悦诚服。
这叫什么?这就是“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两句话像什么?像不像平常百姓人家对孩子的教导?是不是像大商人对儿子的告诫?可事实上,刘备是季汉的皇帝,不是寻常之人。然而,他对儿子的遗言,居然没说如何治理国家,没说要防备哪个大臣,更没有说要打下更大的疆域,而只是说如何做人做事。
是刘备格局小吗?不是,这恰恰是刘备的大格局。
治国也罢,统一也罢,一切都要从小做起。刘禅虽然有过长坂之难,但是和刘备的成长完全不同,刘备是从底层长大的,刘禅的成长环境相对来说好多了。他没有父亲那样的经历,必须得从小做起,做好每一件小事,做好自己,才能成为合理的国君。
这两句千古名言,也正是刘备的一生写照。
刺客不忍心杀他,陶谦要把徐州让给他,老百姓愿意跟着他,袁绍、曹操、刘表等人敬重他,欣赏他,关羽、张飞、赵云等人始终跟随他;他敢率一千人救徐州,也能理解糜芳、黄权等人的“背叛”,他临死没有惦记国家大业,没有吹嘘自己的功绩,没有其他,只是劝儿子为善弃恶。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和“惟贤惟德,能服於人”,以及“以人为本”,直到今天都还很实用。刘备,真乃千古君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