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民国时期孔子的后代,孔祥熙这个名字肯定会首先浮现在大家脑海里。他啊,就是那个时期孔子后裔中特别有名的一个。
不过在山东曲阜,也有孔子的后代传承着一脉血脉,那就是孔庆德家族。他们与孔子有着紧密的血缘联系,是孔子后代的重要一支。这个家族一直保持着对孔子思想的传承和弘扬,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1955年的大授衔仪式上,孔庆德得知自己荣获中将军衔,内心激动得难以用言语表达。
为啥孔庆德会这么兴奋呢?
【凄苦童年】
1912年那会儿,孔庆德啊,出生在山东曲阜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你知道吗,他们那儿可真穷啊,连地主的影子都看不到。
孔庆德家啊,一亩地都没有,全得靠钱买粮食吃。那时候,粮食价格老高了,真是愁人啊。
孔庆德家的生计全都靠他父亲在码头上卖力干活。不管是大包还是木料,只要是能多挣点钱的活儿,孔父都愿意接,从不挑剔。
自从孔庆德这个小家伙出生,家里的日子就明显变得紧张起来。养孩子嘛,虽然不需要太娇气,但小孩子的身体可马虎不得,总得多费点心思。
他们饭量很小,既不耐寒也不耐饿。为了能让孔庆德过上温饱的生活,孔父除了每天扛大包,还得四处去找些零工来做。
就这样,孔庆德虽然经常饿肚子,但还是顽强地长成了一个小伙子。随着孔庆德一天天长大,孔父肩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了。
老爸虽然嘴上不说,但咱家七口人的吃喝拉撒,哪一件不是重担啊?老爸的背都慢慢驼了,身体也时不时就出点毛病。生活啊,真是不容易啊!
有一天,爸爸兴高采烈地回家了。原来,他去找村里的有钱人借了点钱,然后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饭菜。
孔庆德以前可从没见识过这么多美味佳肴,一时之间,他差点儿没能忍住。他刚伸出手想要尝尝,却被父亲一巴掌狠狠地打回了现实。
我爸以前可从没这样过,一脸严肃得吓人。他对着我们小孩子骂了几句,然后就直接把我们轰出了屋子。
不久之后,一个中年人偷偷摸摸地来到了他们家门口。孔父一眼就认出了他,赶紧走上前去,把他领进了屋里。
孔庆德清晰地记得,那间屋子里总是摆满了诱人的饭菜。让他纳闷的是,为啥老爸总是把好吃的都留给别人,就是不给自己尝尝呢?
一直到夜幕降临,那个人匆匆忙忙地从屋子里走出来。他头上戴着一顶帽子,让孔庆德看不清他的脸庞,只能瞧见下巴上那一抹浓密的胡须。
趁着夜色,男人悄悄离去,孔庆德才敢走进屋内。他看见父亲正坐在桌边,手里拿着那杆旱烟,不停地唉声叹气。
孔庆德一头雾水,完全不清楚究竟发生了什么,他只看到父亲满脸失落。而那个人剩下的饭菜,孔庆德和兄弟姐妹们一起瓜分了。
对孔庆德而言,那顿饭可以说是他这辈子尝过的最美味的一餐。哪怕他后来生活富足,不再挨饿受冻,也没有任何一餐能超越那顿饭在他心中的地位。
就在那顿饭吃完的第二天,孔家的大门突然被撞开了。几个警察闯了进来,说要把孔庆德的爸爸带走。
孔庆德一头雾水,只见自家的几个孩子躲在母亲身后,小心翼翼地窥视着。警察们正在家里四处翻找,场面一片混乱。而跟警察一起来的,竟然是那个曾经借钱给孔庆德父亲的富户。
孔庆德的爸爸被抓后,没多久就被定了罪,说是“藏匿了坏人”。孔家人还没来得及想办法呢,孔爸爸就在牢里去世了。
一听到孔父去世的消息,孔家真是天都塌了。家里的主心骨就这么没了,这以后一大家子可咋活呀!
孔母为了生存,只能带着孩子四处乞讨。与此同时,孔庆德做出了一个决定,他选择去参军。那时军队正在扩招,参军就能得到一笔安家费,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生机。
孔庆德听人说,安家费能给四块大洋呢。有了这四块大洋,妈妈和小弟小妹们就都能吃饱肚子,不用挨饿了。
【为了生活去参军】
那年,还没满十六岁的孔庆德就壮着胆子走进了招兵处,把自己的名字和信息都写上了。他心里有点打鼓,怕人家嫌他年纪小不收他,所以还特意多写了两岁,说自己已经十六了。
孔庆德参军后,终于领到了期望的安家费。他没有为自己留一分钱,全都如数寄给了家人。
那个时候,孔庆德深深觉得,参军对他来说是一次重生的机会。为了回报这份救命之恩,他下定决心要留在部队,用自己的方式去回报这份恩情。对他来说,留在部队不仅是对救命恩人的最好回报,更是他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目标的舞台。
孔庆德在训练时总是拼尽全力,毫不保留。不论是练习射击还是拼刺刀,他每次都会使出浑身解数,力争做到最好。
他深知,未来的路将会引向硝烟弥漫的战场。在那里,刀枪相向,生死只在一瞬之间。而唯一能让他在战场上存活下来的,便是平日里那日复一日、不断重复的刻苦训练。因为,只有真正的实力,才能让他在战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那时候啊,正是北伐战争打得火热的时候。因为敌人太厉害了,北伐军每次打仗都损失很大。想要攻下一座城,就得付出好多将士的生命。想想那些牺牲的将士们,真是让人心痛啊。
孔庆德可是想好好活着的,毕竟他要是没了,家里可就断了生活来源了。那北伐打得风风火火的,好几年的时间呢,结果国共之间的合作就那么突然断了。
孔庆德一头雾水,完全搞不清楚状况,只觉得突然间部队里空荡荡的,少了好多人。他留意观察了一下,发现那些人好像就再也没回来过了,真是奇怪。
孔庆德虽然年纪轻,对政治方面确实了解得不够深入。但作为军人,他明白自己的首要任务就是服从上级的命令,忠诚履职。
即使北伐战争突然画上句号,或者作战的对手换成了别人,孔庆德也从未有过任何疑虑。然而,一个人的出现,却彻底颠覆了孔庆德的生活轨迹。
1930年那会儿,孔庆德被调去营部做了传令兵。营长魏孟贤一瞧见他,就乐呵呵地问:“小伙子,你今年多大了啊?”
孔庆德说自己十八岁了,但魏孟贤却认为不像,摇摇头表示怀疑。他解释说,由于早些年家境贫寒,孔庆德吃得并不好,缺乏营养,所以看上去并不像个十八岁的年轻人。
孔庆德到了该长高的年纪,身高却一点没变。虽然后来参军了,能吃饱饭了,但训练也更辛苦了。
所以啊,虽然个头儿现在长高了些,但小时候身体受的伤啊,真的没完全恢复过来。跟魏孟贤比起来,孔庆德还是显得跟个小孩似的。
魏孟贤这次居然对孔庆德挺感兴趣的,他好奇地问起了孔庆德的家乡是哪。当知道孔庆德姓孔后,他惊讶地直接来了一句:“你不会是那个孔家的后代吧?”
这句话一说出来,孔庆德的脸一下子就红了。其实啊,孔庆德可是真正的孔子后代,正宗的。
山东曲阜,作为孔子的老家,当然少不了孔子的后代在这里生活啦。不过啊,随着时间的推移,孔子的家族里似乎也没再出现过啥特别牛的人物了。
到了民国时期,大家都知道的孔子后代,也就是那位在山西做生意的孔祥熙了。其实说起来,他算是那会儿比较有名的一个孔子后人。
孔祥熙可不是靠写文章出名的,他厉害的是做生意的本事和那一身的家产。说到曲阜那边的人,生活都难以为继,更别提有条件去读书学习了。
别人要是问孔庆德是不是孔家的后代,他一般都不咋愿意说。主要就是他没啥文化,大字不识几个,觉得这样挺给孔家丢人的。
【追随营长的脚步】
知道孔庆德是孔家的后代,但居然不识字,魏孟贤心里真是挺不是滋味的。所以一有空,他就会找孔庆德聊聊天,教他点知识啥的。
魏孟贤给孔庆德普及了革命的重要性,让他看到了社会的不平等。有了魏孟贤的引导,孔庆德逐渐拓宽了视野,对世界有了更深的认识。
孔庆德猛地想起了自己的老爹,心里犯起了嘀咕,老爹咋就被抓了呢?他们硬是给老爹扣上了个“通匪”的帽子,可那“匪”到底是从哪儿冒出来的啊?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孔庆德脑海里浮现的,就是那个下午到访的中年男子。从老爸的反应来看,他肯定知道那人的底细。
要是那个人真的是个坏蛋,我爸怎么可能跟他扯上关系呢?他们俩虽然大字不识几个,但我爸从小就教育我,咱们作为孔子的后代,做人做事都得堂堂正正,不能歪了。
孔庆德怎么想都不信,能说出那种话的爹,会跟土匪有啥勾结。要是爹没做那种事,那肯定是有人故意往他身上泼脏水。
看来我父亲是非死不可啊,八成是有人想杀人灭口,故意把罪名栽赃到我父亲头上。一想到这些,孔庆德心里就觉得凉飕飕的。
假如这事儿是真的,政府竟然这么黑,那他的一片赤诚之心又算得了什么呢?那股恨意简直是从心底涌出来的,感觉全身都被这股情绪给占据了。
看到孔庆德眼圈发红,魏孟贤赶紧拍了拍他,让他清醒过来。魏孟贤说:“庆德啊,过去的事就让它们过去吧,谁也没法子改变历史。咱们得往前看,好好活着才是最重要的。”
事情已经发生了,现在最要紧的就是想办法避免再发生类似的悲剧。我们要努力防止更多的悲剧重演,让这样的事情不再发生。
孔庆德望着营长的脸庞,心中暗暗下定决心,今后一定要紧紧跟随营长并肩作战。他这样想着,也毫不犹豫地这样表达了出来。
魏孟贤眉梢一挑,笑着拍了拍孔庆德的肩膀。他鼓励道:“孔庆德啊,你可得好好学习,将来超过我,那是板上钉钉的事儿!”
在魏孟贤老师的指导下,孔庆德逐渐领悟了当兵的真正意义。原先,他选择当兵是为了给家人提供生活来源,而现在,他的目标更加高尚,那就是拯救更多像他一样的家庭,让他们也能过上安稳的日子。
在这个充满黑暗的社会里,孔庆德心里有个强烈的愿望,那就是拯救那些破碎不堪的家庭,让他们不再重蹈自己的覆辙,遭受痛苦的折磨。而在和营长的日常相处中,孔庆德也渐渐发现了营长身上与众不同的地方。
魏孟贤这个人啊,和那些高高在上的国民党军官可不一样。他呀,从来都不会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营里的兄弟们跟他关系特别好,他总是能和大家打成一片,就像是一家人一样。
我以前在的部队啊,那些连长以上的大官儿可都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更别说跟我们这些小兵有啥亲近关系了。魏孟贤这家伙,简直就像那些消失的军官一样,神秘得很。
孔庆德隐隐约约觉得,魏孟贤好像在谋划着什么事情。没想到,1931年的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正在熟睡的孔庆德突然被人叫醒了。
把他喊醒的,正是他的营长魏孟贤。魏孟贤看着他,直接问道:“小孔,想不想跟我一起离开这里,为国家换个新面貌啊?”
孔庆德心里翻江倒海,使劲地应了声好。然后魏孟贤就吩咐他去找柴洪儒,让柴洪儒赶紧带兵到城南关那儿集合。
柴洪儒一收到魏孟贤的命令,就立马带着战士们奔向了城南关。看到孔庆德还想回去,他也没多说什么,直接就把孔庆德也给拉上了。
当我们到达城南关时,没过多久,魏孟贤就带着他的大部队赶来了。两支队伍合并后,就一起向红军的方向前进。
孔庆德啊,从红军一路打到了八路军、解放军,一直冲在最前头。新中国成立后,他这么拼命,理所当然地得到了中将军衔的荣誉。
孔庆德是个淡泊名利的人,他觉得自己最多也就混到校官的位置了。不过,从他跟着营长开始,他就一直在为了建设一个更美好的红色未来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