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现在的职务来类比,李渊在隋朝的官职,相当于晋阳的政治委员兼司令员。
在他之下的高君雅和王威,则相当于副司令员。
由于高王二人不服从李渊管束,所以李渊干掉了这两人,从而一举控制住了以晋阳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这件事发生在五月初,两个月后的七月初,李渊率军离开晋阳,八月初,来到霍邑城下,迎来起兵之后的第一次大战。
时间为什么会如此松散?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反复分析过,此处不再赘述。
可在这三个月的时间里,居然没有任何政府军前来围剿李渊。
你对比一下汉王杨谅的叛乱,起兵不到一个月就被平定;
你再对比一下杨玄感的叛乱,起兵不到两个月就被平定。
即便是李密叛乱的时候,隋炀帝杨广也不断地从关中、河北和江淮地区抽调军队应敌。
到了李渊起兵的时候,隋王朝终于到了无兵可调的地步。
很多人在说起上述几人的时候,总会说:汉王杨谅、杨玄感、李密等人犯了多少错,而李渊做对了多少事。
实际上,李渊只做对了一件事,那就是他选择起兵的时间节点非常妙。
除此之外,李渊并没有远超上述几人的能力,这是大环境的不同。
当然了,你可以说高君雅和王威是正规军,但他们的出局,本质上是一种内讧性质,而不是两军对垒交战。
你也可以说,在霍邑之前还有西河之战,但我在前面的文章中也说了,这一仗根本没有难度,李渊只是派出两个不到二十岁的年轻人,耗时一天,就轻松地解决了问题。
在起兵的前三个月,李渊根本就没有跟隋王朝精锐战斗的经历,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而即便是霍邑大战,也只是耗时一天。
此战过后,李渊率军抵达绛郡,城内有两位大佬:李安远和陈叔达。
这两人原本还想做大隋的忠臣孝子,要抵挡李渊的攻势。
可号令发出去之后,发现兵士们大多不愿意响应,所以李陈二人也很快选择了投降。
李渊顺利拿下绛郡之后,又在几天后抵达龙门。
与此同时,还有一个名叫张纶,率领一路偏师南下,顺利在龙门跟李渊会师。
到此为止,山西境内只有河东郡没有臣服于李渊。
可李渊也不担心,因为他一路走来,不断有地方军政长官率领部下前来投效,李渊则是全部笑纳。
所以当他需要做出抉择:到底是先打河东郡,还是渡过黄河打潼关的时候,李渊根本就没有犹豫,大手一挥,兵分两路!
一路去打河东郡,另一路去打潼关。
通过这些基本事实就能看出:李渊这一路,走得那叫一个顺风顺水。
这不是因为李渊有多么厉害,而是当时的天下,已经崩坏得不成样子了。
基本没人愿意再给隋王朝卖命,偶尔有几个类似于李安远和陈叔达那样的忠臣孝子,夹杂在一众反贼当中,也会显得格外孤独。
正因为有了这个大背景,所以李渊才能一路顺遂;
正因为有了这个大背景,所以李渊才敢犯兵家大忌,分兵两路。
打河东郡那边非常顺利,很快就被李渊收割完成。
打完潼关继续打长安那边,不算太顺利,但总体来说,李渊也只是面对着一只无处下嘴的乌龟,却不是需要性命相搏的饿狼。
所以在几个月的交锋之后,李渊也顺利地拿下了长安。
我并不是说,谁处于李渊的位置上,都能取得这样的成功。
我只是说,李渊取得这样的成功,第一要务并不是他本人出色。
没有经历过任何硬仗、恶仗,就夺取了山西与关中这样两块重要地区,李渊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什么叫“时代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