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乱世蜂起之际,一个名叫赵云的年轻将领英姿勃发,令人难忘。他字子龙,常山真定人,自幼刚正雄壮,天赋勇武,但不曾骄纵凌人。
青年时期,他先后在袁绍、公孙瓒麾下为将,但很快就看穿了二人的无能和昏庸,赵云志存高远,渴望追随一位真正的明主,最终投奔了刘备。
刘备识透赵云的过人才干,将他纳入麾下,二人相见恨晚。
建安十三年,曹操在当阳大败刘备军,刘备与妻小被迫分散,危难关头,赵云挺身而出,独自杀回曹军腹心,上演了惊心动魄的
“长坂坡之战”
。
他宛如猛虎出林,在曹军百万大军中杀出重重包围圈,怀抱着刘禅和甘夫人冲锋陷阵,浴血奋战。
最终,赵云砍翻曹营两面大旗,夺得三条厉害长枪,并斩下一柄令人闻风丧胆的神剑。
更不可思议的是,他还单枪匹马杀死五十余员曹军猛将,杀伤无数士兵,当时就有诗人咏叹:
“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幼主,只有常山赵子龙。”
赵云这番视死如归的英勇表现,彰显了他对刘备及蜀汉的赤胆忠心。从此,刘备更是器重有加,赵云也坚定地追随主公,二人携手走过一个又一个惊心动魄的战役。
诸葛亮被聘为军师后,手下三员猛将关羽、张飞、赵云中,只有赵云能完全服从诸葛亮的指挥,谦逊谨慎。
关羽固然勇猛无双,但只听从刘备一人,张飞虽然武艺高强,却脾气暴躁难驯。
相较之下,赵云忠厚谦恭,谁的命令合理,他都坚决执行。
正因有赵云这位铁杆力挺,诸葛亮的许多谋略才得以实施,刘备的大业才能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
诸葛亮备战新野,靠赵云坚强的力量,出使东吁,只吩咐赵云接应,入川救驾时赵云第一个杀到成都,定南决战关键时刻,诸葛亮亲自调度赵云,北伐中原更是赵云力挽狂澜,一次次冲锋陷阵、力挽狂澜。
可以说,没有赵云坚实的支撑和勇敢善战,诸葛亮的事业很难取得今日的成就。在刘备和诸葛亮眼中,赵云都是最受信任、最宝贵的一员猛将。
公元212年,孙权打着接回妹妹甘夫人的幌子,实则图谋挟持刘禅做人质,从而牵制刘备割据江陵。
赵云识破其阴谋,临危不乱,单枪匹马跳上敌船,斩杀周善并解救刘禅脱离险境,彻底粉碎了孙权的阴谋诡计,再次为蜀汉立下赫赫战功。
建安二十年,曹操发兵二十万围攻汉中,他将大量粮草运至北山集结。
黄忠认为敌粮可夺,带兵前去,但迟迟未归,赵云探视时不期而遇曹操大军压境。
对突如其来的危机,赵云毫无惧色,挺枪飞马直冲曹阵,左突右杀,有惊无险。他不但将黄忠全部救出,还深入曹营,解救了被围重伤的张翼,终于浴血冲回本阵。
当曹操大军开始紧追不舍时,长张翼主张闭门拒守,但赵云胸怀大志,虚张声势,故作镇定自若,命令营门大开,兵士们摆出作战的姿态。
曹军尚未靠近就已畏惧,怀疑有埋伏,欲行退却,就在此时,赵云一声令下,营中万弩齐发,鼓角并鸣,震慑曹军丧胆。
曹操大军被吓得四散奔逃,无数士卒跌落汉水而亡。第二天,刘备特意前来,亲临战场,称赞赵云:
“子龙一身是胆也!”
从此,将士无不敬佩赵云,尊称为
“虎威将军”
。
赵云勇猛过人,武艺不在张飞之下,但对士卒的关怀之心却远胜张飞,
他的计谋不逊于关羽,却谦逊有加,从不狂妄自负。
作为一员草野将军,赵云个人品性高尚,贤良谦恭,深受其他将帅和士卒的爱戴,无论是战场还是军中,赵云随遇而安,游刃有余。
该勇猛时,英勇无畏,该谨慎时,深谋远虑,哪怕遭遇战败,赵云也能沉着指挥,妥善撤退,尽量减少损失。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失利时刻他都能稳定军心,避免溃败。
诸葛亮北伐时,蜀军曾一度攻陷街亭,形势看似一片大好。但马谡用兵失当,被曹魏军夺回了街亭,赵云的部队孤军作战,与庞大的曹军力量严重失衡,胜算渺茫。
但偏偏在这绝境之中,赵云命令部下相互掩护,有序撤退,谨慎周旋,始终没让敌人占到半分便宜,一路过关斩将,终于全军安全撤回蜀地。
这虽是一场惨败,但赵云守护军心的能力可见一斑,事后,他甚至主动请缨贬职,彰显了真正将帅的大义凛然。
赵云生前不仅战功赫赫,处事也深得人心,
他时刻为国家和主公着想,存公忘私,竭尽忠诚,对事理都有独到体会。
但同时也谦逊有礼,从不自命不凡,无论是谋国是非,还是平日闲谈,他总是一丝不苟,深思熟虑。
正因如此,他不仅深得主公刘备和军师诸葛亮的赏识,在蜀汉朝野上下也都是无人不敬重他的为人品性。
终于,在建兴七年,风华正茂的赵云溘然长逝。刘禅根据姜维等人的建议,追谥赵云为"顺平侯",以纪念他一生未尝大败绩,可称
“常胜将军”
。
赵云忠心耿耿,勇武过人,贤良谦恭,智勇双全,正因为具备如此非凡品格,他才能赢得诸葛亮的亲信,被刘备赏识重用。
在动荡年代,拥有忠勇双全的赵云这样的部将辅佐,蜀汉方能一路开疆拓土屹立不倒。
今人回望赵云辉煌的一生,无不被他那坚贞不渝的忠义、英勇无畏的气概所折服。
上一篇:原创 明朝是一个伟大的朝代
下一篇:哪吒到底在哪闹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