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领土面积广阔,位居世界第三,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相当于整个欧洲的面积。这片广袤的土地的形成,与秦始皇有关,也与一个崇高的皇帝——汉武帝刘彻密切相关。汉武帝在位时,汉朝已经安定了六十多年,百姓安居乐业,但实际权力却集中在窦太后手中。然而,在建元六年五月,窦太后去世,汉武帝终于得以执掌大权。
汉武帝上台后,他通过贤良方正的科举制度招贤纳士,试图进行一系列制度的改革。大臣们建议修建宣明政教的明堂,制定天子出行、封禅和改变历法服色制度等计划,但这些计划遭到了窦太后的阻挠。窦太后推崇道家学说,不喜欢儒术,导致大臣们的建议被中止。直到窦太后去世,汉武帝才得以真正执掌大权。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削弱了诸侯的势力,通过“推恩令”推动诸侯王分封其子为侯,同时设立刺史监察地方,将民间生意如冶铁、煮盐、酿酒等编入中央管理,加强了中央的财政权。在这一系列稳定措施下,汉武帝开始着手讨伐匈奴。
公元前133年至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多次派兵与匈奴进行战争,最终在十几年的斗争中取得胜利,使匈奴臣服于汉朝。汉武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出要使北方游牧民族臣服于中原王朝的皇帝,也是历史上第一位率领大军深入匈奴腹地进行决战的君主。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派遣军队水陆两路进攻朝鲜,次年统一卫氏朝鲜旧域,划分地方行政区域并设置了“汉四郡”,将朝鲜半岛的北部纳入了西汉的统治范围。公元前101年,他还派遣李广率军远征大宛,成功使大宛臣服于西汉。此外,汉武帝还收复了南越,降服了西域。他在西域设立了西域使者校尉,正式将西域纳入中华版图。从西域东抵日本海,南吞交趾,西逾葱岭,北达阴山,使汉朝的疆域范围更加辽阔。
公元前60年,汉宣帝任命郑吉为西域督护,管理西域南北道诸国。至此,西边直达里海,都成为了汉朝的疆域。在汉武帝的统治下,还开拓了西南地区。公元前135年,他派兵从巴蜀笮关入夜郎,征服了夜郎侯,将其地划入犍为郡。公元前111年,汉朝军队平南越,首次在今海南岛置儋耳郡、珠崖郡,统治了海南岛与南海诸岛的地区。同时,他还控制了蜀西部的西夷地区。这些地区都纳入了汉朝的管辖之中。
总体而言,汉武帝在位期间,汉朝不仅在内政上进行了一系列的稳定和改革,而且在外交和战争方面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使得汉朝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的第一个发展高峰,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疆域最为辽阔的时期。汉武帝的统治,是中国历史上不可磨灭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