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刚刚爆发时,南韩军队在对抗北方的朝鲜人民军时力不从心。李承晚政权,如坐针毡,不得已只能向联合国军司令部求助,实际上将军队的掌控权交给了美国人。
这样的指挥体制,以毛泽东主席的锐利洞察,显然是不正常的。他深知,这将削弱李承晚政权的决策权,也将对南韩军队的战斗效能产生深远影响。
1950年10月,中国的志愿军穿越鸭绿江,进入了朝鲜战场。毛主席与彭德怀将军密切关注着战场形势,频繁通报和探讨。他们都认为,南朝鲜军队实际上是美军支持起来的,自身并无足够的战斗力。而美军又不会真心真意地为李承晚政权拼死一战。
这样的情况下,美军面临尴尬的两难选择:一方面想放松对韩军的控制,让其增强战斗力,另一方面又担心失去对韩军的控制,这导致韩军始终无法真正发展其战斗实力,无法成为真正独立的军队。
1950年的冬至日,毛主席在一份给彭德怀将军的电文中明确表示,我们的策略应该是抓住韩军尚未完全恢复和建设的机会,全力消灭他们。毛主席认为,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争,必须在美国人有时间训练和强化韩军之前,率先将其打败。
只有瓦解了李承晚的伪政权,美国人就会失去立足之地。此时,社会主义阵营将有可能实现将美军驱逐出东北亚的目标。毛主席的这个战略决策,既有战术的严谨,又彰显了战略的远见。
毛泽东主席在此时,可能并没有预见到,李承晚政权会无比决绝地将其军队的控制权交给美军,而且这个交接并不是短暂的,而是持续了几十年直至今日。
这样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韩国的国家尊严和民族自尊,但也以此将美军深深地栓在韩国的战争大车上。如此,美军就不敢轻易离开朝鲜半岛,否则,朝鲜的炮火可能随时会飞向汉江。
有许多美国内的声音,将李承晚嘲讽为一位“高明的政治骗子”,他巧妙地引导美国在他的掌控中围着转。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南北朝鲜都逐渐认识到武力并不能解决彼此的问题,美军对韩军的控制权问题便逐渐突出,美军驻韩表现的嚣张霸道与韩军一直无法自主建设的问题并立,使得韩军的战斗力长期处于低位。
这种情况引起了一些有远见的人的关注,他们开始寻求改变现状的办法,而卢武铉正是其中的代表。
朝鲜战争停火后,由于对朝鲜军队的恐惧以及经济实力的不足,韩国只能忍受美军的控制,这一切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
然而,上世纪80年代,韩国实现了民主化和经济起飞,其国力迅速超过了朝鲜,使韩国感到自身力量的增强。特别是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让韩国人的自信心达到了巅峰,他们开始寻求摆脱美军,实现真正的自主。
经过一系列的协商和交涉,终于在1994年,美军将平时的指挥权移交给了韩军,但仍保留了战时的指挥权。
这其实只是一种形式的让步,给外界看起来,平时的指挥权在韩国手中,然而关键的战时指挥权仍旧掌握在美军之中。
美军对此守护如猛虎,韩国对此又深感忌惮,不敢轻易挑战。
直到卢武铉这位来自普通人家庭、具有创新精神的总统上台,韩国才开始向美国真正要求军队的全权控制。
卢武铉是一个十分务实的政治家。他清楚地看到,韩国几十年来一直被美国牵制,如果不进行改革,将无法前进。
他继承了前任金大中总统的和平政策,努力改善与朝鲜的关系,提出的“阳光政策”曾一度被看做是实现半岛真正和平的希望。
然而,在卢武铉的政治蓝图中,美军的战时指挥权控制成为了一个无法逾越的障碍。
每当卢武铉试图推进半岛的和平进程,美军便会宣扬朝鲜是恐怖主义的代名词;
每当卢武铉想要改善朝鲜和韩国的民间关系,美国便会挑起朝鲜核问题;
每当卢武铉尝试在东北亚国际关系中扮演平衡者和调解者的角色,美国便会宣称,驻韩美军需要扩大活动范围,以应对中国和俄罗斯的威胁。
美国用各种方式来束缚韩国,使韩国在军事和政治上都无法自由行动。
然而,卢武铉并非易人,他的背景使他深刻理解韩国民众的需求和想法。驻韩美军一直享有的治外法权一直令韩国民众反感,当美军人员在韩国犯罪时,韩国无权对其进行审判,而必须由驻韩美军自己来审判。这种偏颇的规定早已激起了韩国人民的公愤。
在那个已经过去的1992年的秋季,驻韩美军的治外法权就曾一次引发了巨大的社会抗议。那时,一位年仅26岁的韩国女子在京畿道东豆川的一个美军俱乐部惨遭美军士兵残害。尽管韩国的执法部门正准备介入调查,但美军基地更为迅速地采取行动,将涉案的美军士兵转交给美国的法院,这意味着韩国没有对此案进行审理的权力。
这个决定引发了韩国公众的愤怒,出租车司机公会甚至宣布他们拒绝为驻韩美军士兵服务。社会上有多达五十个团体联合起来对政府施压,以求让韩国有机会审判凶手。最终,韩国政府不得不借助外交途径,才能在韩国对这个杀人犯进行审判,结果被判无期徒刑。
然而,新世纪伊始,一起新的丑闻再次引发公愤。那是一起美军在韩国的基地,将数百瓶毒性物质直接倾倒在汉江的事件。汉江被视为韩国人的母亲河,其污染影响着首尔一千万市民的饮用水源。事情曝光后,民众的愤怒成波涛,甚至催生了一部名为《怪物》的电影,将美军的负面形象进一步扩散至社会各角。
到了2002年的夏天,两名韩国女中学生在一次军事演习中被美军装甲车撞死。到了秋天,美军对这两名士兵进行了自我审判,并将他们判为无罪。这一行为引发了更为广泛的公众抗议。
正是这样的社会氛围,成为了卢武铉总统索要战时指挥权的有力推动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不断的向外界传递出韩国要回军队完全控制权的决心。
经历了艰苦卓绝的谈判,美国和韩国最终在2012年4月17日,敲定了一项重要的决议——解散美韩联军司令部,将韩国的部队战时指挥权归还给韩国。这一事件无疑是历史的重要里程碑,对卢武铉来说,更是他政治生涯中一次璀璨的胜利。
但是,命运的无常使得这份胜利未能最终得以实现。在那个2012年,韩国并未如约收回战时指挥权。这背后的缘由要追溯到2006年朝鲜的一次地下核试验。当这个消息传到韩国时,舆论纷然,大众的焦虑情绪在不断升温。许多人指责卢武铉的阳光政策是一次失败的尝试,为虎作伥,使国家的安全处于危险之中。
面对愤怒的公众和朝鲜的核威胁,卢武铉政府的总理韩明淑,也不得不在国会上承认阳光政策的失败。卢武铉的政策支持度直线下滑,他的军事自立政策也同样遭到严重的冲击。
在2008年,卢武铉卸任,不久后,他不幸坠崖身亡。他生前积极推动的军队战时指挥权回归的进程,也在此间基本停滞。
卢武铉离世后,李明博总统接任。面对严重的军事威胁,李明博急忙与美国重新展开谈判,希望美军能在这个艰难的时刻,再为韩国提供几年的帮助。
李明博提出,延长战时指挥权交还的期限至2015年12月1日。经过双方协商,这个提议最终得到了接受。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也表示,既然韩国需要美国的帮助,他愿意提供这份援手。但他也希望韩国能在军费上承担更多的责任。
对此,李明博答应继续承担40%的军费,甚至提出可以适当提高这个比例。
历经风雨变幻的2014年,美韩双方早已就移交战时指挥权的事宜做好了准备,东北亚各国也都凝视着韩国,期待着这个国家是否能展现出足够的决心和实力。然而,这时韩国总统朴瑾惠宣布,决定再次推迟韩军战时指挥权的回归。
她提出的理由是,朝鲜的军事威胁越来越严重,韩国需要美军继续提供力量的支持,保障半岛的稳定。为了避免再次食言,朴瑾惠并未给出下次交还战时指挥权的具体时间,这种模糊不清的决策,实际上给未来的领导者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问题。
继任总统的文在寅,选择沿袭卢武铉的政策,试图恢复阳光政策,并与朝鲜改善关系。他和朝鲜领导人金正恩多次会晤,展现出强烈的和解意愿。同时,他也想重新谈起战时指挥权的问题。
然而,由于朴瑾惠在战时指挥权问题上的模糊态度,美国也一直采取防守的策略,对战时指挥权的移交日期故意模糊其辞。他们提出了一个分阶段的计划,但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时间表。
文在寅多次与美方商讨,都无法取得满意的结果。美方的态度明显,他们打算拖延时间,直到文在寅下台,让战时指挥权的问题再次陷入停滞。
文在寅虽然有卢武铉的雄心壮志,但他并未像卢武铉那样坚决,他在处理问题时更加灵活。或许他吸取了前任领导人的教训,对保守派也作出了一些让步,例如在任期内释放了朴瑾惠。
他明白,保持柔韧和灵活,能让他在政治漩涡中保持平衡。但这种灵活的策略,却牺牲了韩国的国家利益。
在他去年五月卸任之前,战时指挥权的问题并没有取得任何进展。
如今,文在寅淡然地回到家乡,经营着他的书店,一派宁静安详。然而,韩军的命运却远非如此安然,他们依然处于美军的控制之下。
在过去的七十多年中,这样的现状一直延续着,形成了一种令人忧虑的惯性。韩军在东北亚军事局势的应对策略和思考上显示出了严重的缺乏。他们甚至没有动力去构建自己的战略体系,因为在他们看来,美军已经为他们提供了完备的体系,为何还需要自己从零开始呢?
这种危害在20世纪初的几次战争事件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2009年11月的大青岛海战中,面对朝军的挑衅,装备优越的韩军竟然在原地束手无策,没有丝毫的主动权和机动性。2010年3月,韩海军的“天安舰”被朝军潜艇击沉,46名韩军士兵惨遭杀害,这是他们实战意识严重缺乏的又一例证。
面对这些悲剧,韩国只是在外交领域做出了反应,没有一位军事人员愿意出来承担责任。他们推诿说,这并不是他们所指挥的,责任应该由美军承担。
虽然在20世纪以来,韩国政界和民众多次表示收回战时指挥权,但在了解军事的韩国军事人员中却鲜有人支持。他们习惯了被美军支配,仿佛甘愿一直屈服。
至于何时能真正实现收回战时指挥权,那似乎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没有实现的希望。73年前,有人曾预见到韩军的这种窘境,然而这种困境似乎还将继续。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