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淮海战役结束后,中央敏锐地着眼于全国解放大业,果断决定成立新的总前委,全力负责渡江作战事宜。到3月底,总前委经过深入讨论,精心制定出一份至关重要的《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邓小平随即将此纲要上报中央。不久后,毛主席回电同意。从纲要名称不难看出,当时中央乃至总前委的大多数人最初的设想,都是以解决京沪杭一带的国军为主。毕竟,此地乃是国民党的核心统治区域,若能成功拿下,蒋介石的统治便基本宣告终结。
战役打响初期,局势大体按照计划顺利进行。但很快,战局便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国民党的长江防线,看似固若金汤,实则暗藏诸多漏洞。这一点,被刘伯承敏锐察觉。刘帅在深入研究国民党长江防线后,提出了与其他领导人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蒋介石的防线看似强大,实则漏洞百出。国民党军队在长江南岸的重点地区兵力薄弱,且士气低落,难以形成有效抵抗。
刘伯承元帅进一步指出,蒋介石的“守江必守淮”战略,因淮海战役的兵力大量丧失而无法实施。其防线在长江北岸鼓出的如汉口、浦口等要点,兵力单薄。海军的江防舰队在北岸缺乏掩护,易遭攻击。再加上士气越发不振等因素,这样的长江防线成了一条不能动弹的“死蛇阵”,任人横斩。一旦一处被斩断,全线必将震撼。基于此,刘帅提出不应局限战斗于南京附近,而应设定一个更大的包围圈,实施战略迂回,截断敌人的退路。
这一建议与总前委书记邓小平的意见产生了分歧。邓小平从更宏观的战略布局以及当时的实际情况考虑,认为先解决京沪杭地区对整体战局有着重要意义。中央在权衡各方因素后,出于谨慎考量,最终决定先按照拟定的计划实施。
1949年4月20日,渡江战役正式打响。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国民党军队在我军强大攻势下,竟然迅速崩溃。短短两天,便下达了总退却命令。
战斗的进展让众人开始重新审视战局。此时,中央意识到,刘伯承元帅在战前所提出的担忧并非毫无根据,其从战场态势和敌军实际情况出发的分析极具前瞻性和合理性。随后,中央迅速调整战略,采纳了刘伯承元帅的建议。原定攻占芜湖、南京的二野西集团改往东南,以浙赣线直达江西、福建;三野的两大集团则加快脚步,务必兜住国军主力。
在新的战略指引下,我军迅速展开行动。三野渡江部队在郎溪、广德地区实现东西对进,成功歼灭敌人五个军。解放杭州之后,又以重兵逼近上海,有效截断海路,随后海路基本被断绝。二野则沿浙赣线迅速前进,接连解放上饶、贵溪、金华、衢县等城市,成功切断国军陆路退路,彻底粉碎了国军通过浙赣线逃跑的企图。东南地区的战局得以迅速推进,为后续四野进攻白崇禧集团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这场战役的结果充分证明,刘伯承元帅的高瞻远瞩以及他基于战场实际做出的战略判断是正确的,在当时的复杂局势下,他能够摆脱固有思维,从更全面的角度去分析问题、部署战略,令人钦佩。
渡江战役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中极为关键的战役之一,刘伯承元帅与邓小平在战役前的分歧以及后续战役发展所展现出来的种种情况,成为我们回顾历史的重要切入点。它提醒着后人,在面对复杂局势、做出重大决策时,务必保持清醒头脑、充分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这样才能做出最有利于局势发展的正确决策,带领人民走向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