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近百年来的世界历史,人们总是感慨于世界力量的风云变幻。
想当年,唯一能够制衡美国的国家便是苏联。
苏联的诞生,让世界多了一抹政治色彩。
它让狂妄的资本主义见识到了社会主义的无尽力量,也鼓舞了无数欠发达国家结合实际国情、探索本国发展路线的激情。
苏联建立伊始便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靠着中央统一指导、全国人民齐发力的优势,苏联一举站在世界之巅。
只可惜,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在苏联领导人更换的过程中未被完整继承下来。
由此导致后苏联时期的社会主义道路剑走偏锋,最终破产。
1991年12月,苏联正式解体。
昔日老大哥光彩不再,各盟国便开始瓜分财产,清算债务,各立门户。
苏联留下的巨额外债,俄罗斯用了二十六年的时间才还清。
面对清偿外债及重振国内经济社会的历史重任,以普京为代表的俄罗斯领导人可谓是举步维艰。
如昙花一现般的辉煌
在列宁同志的正确领导下,俄国工人阶级走上了历史舞台,建立了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看到苏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上世界舞台,当即启动对苏联的全方位制裁。
那时,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没有足够的力量与这些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抗衡,便只能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精力提升科研和国防实力,以求尽快从农业国发展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苏联获取了些微成果,同时也经历了很多失败和问题。
在此过程中,苏联领导人不断吸收经验教训、改进工作方法,以求实现国民经济的长足稳定增长。
苏联重视工业发展,举全国之财力、物力、人力大量发展重工业。
此时,苏联的目标是以最快速度实现国家工业化,因为他们深知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不过,资源是有限的。
苏联重工业的高速发展抢占了太多的资源,这导致苏联的农业和轻工业极为落后。
很久以来,苏联都未曾切实关注过农民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而随着苏联工人阶级的壮大,苏联农民的地位也有了明显下滑。
那些勤劳朴实的苏联农民,辛勤劳作一年的收入还比不上工人们一个月的工资;不仅如此,他们农民的身份还备受歧视。
为了生存,苏联的农民纷纷放弃种植庄稼和畜牧业,前往大城市谋生。
这一情况造成的直接结果,便是苏联粮食产量、肉蛋奶产量的跳崖式下降。
在国内人口庞大、需求旺盛但国内生产供应能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苏联只得大量进口粮食、纺织品等农业、轻工业产品。
中国希望学习苏联军工领域的成就,而苏联需要大量的粮食。
于是,在与苏联互通贸易的过程中,中国渐渐成了苏联的债权人。
从军费开支上来看,苏联的军费支出始终占据国家财政支出的大头。
在一定时期,苏联的军费开支比同时期的西方国家高好几倍。
除此之外,苏联还大力支援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搞建设,不计成本地向这些国家发放贷款,不求回报地援建了上千个项目。
据统计,截止到1989年,苏联已经豪气地向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了高达1490亿美元的贷款。
但这些贷款大多数借出去之后便没了下文,那些国家和地区也没有主动提及要还款的事。
综合测算下来,这笔贷款的还款率还不到百分之五。
有人会说苏联人傻钱多,但苏联之所以敢如此大手笔地开展这些工程,主要是因为苏联盛产石油,它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靠着石油出口贸易赚了不少钱。
可惜,后来石油价格的暴跌让苏联财政猝然收紧,但对应的财政支出却始终不见削减。
如此,苏联财政收入单一性的弊端彻底显露。
没钱,国家建设怎么办?
借钱搞。
1987年1月,苏联政府主席坦言“我们早已入不敷出,靠借债度日”。
而苏联政府主席此言也在一定程度暗示了我们,苏联所欠下的外债数非常多
以至于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苏联向世界公布自己的外债情况:高达960亿美元时,众人并不震惊。
独自还债的俄罗斯
内忧外患,负债累累的苏联,最终在破败的经济中走向衰亡。
1991年,苏联解体,十五个苏联加盟国瓜分财产和债务,各立门户。
瓜分财产的时候,大家都兴高采烈地将自己领地内的资产悉数清算,但关乎债务的分配问题,十五个加盟国之间展开了多次谈判。
在十五个加盟国之中,属俄罗斯继承的苏联财产最多。
秉承“能力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的原则,俄罗斯分担的债务最多,占总债务的61%;位列第二和第三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分别承担了16.5%和4.13%的债务。
至于剩下的债务,则由剩余的十一个加盟国承担。
按照这一次会议的约定:十五个加盟国按照约定比例承担对应还债义务,若有一国耍赖皮拒绝还债,那其他国家就要吃点亏,一起帮这个国家还。
对于这个结果,大部分国家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波罗的海三国发起了强烈抗议。
在十五个加盟国中,立陶宛很聪明地依靠着苏联的政策红利发展了起来,但该国领导人有些忘恩负义,宛如一棵墙头草。
当立陶宛嗅到苏联解体的气息后,该国提前一步脱离苏联,归入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与苏联划清界限。
如此,当立陶宛听到他们要承担苏联留下的债务时,他们觉得这是对本国的一种强大压迫,便拒绝签署协议。
与此同时,在立陶宛的煽动和鼓吹下,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这两国也一同表态,拒绝签署还债协议。
这一次的谈判告吹,各国不欢而散,债务的分发也没个准信。
西方世界看着这种情况非常着急,频繁派人前往俄罗斯打听债务分配问题。
拖延吗?
拖着也行,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不还吗?
不还也行,但十五个加盟国一定会被西方世界孤立、敌视。
思来想去,俄罗斯还是决定要立足长远国家利益,解决实际债务问题。
终于,在1993年,在巴黎俱乐部等多个国际债务组织的协调与催促之下,《零点协议》问世。
这份协议约定,俄罗斯将继承苏联留下的全部海外财产,并独立承担起全部的还款义务。
虽然这份声明一经发表便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但是对于这份声明中的债务分配问题,没有引起任何国家的不满。
后期,根据相关资料的统计,作为苏联的后继者,俄罗斯最终将承担大度分的苏联外债,将近千亿美元。
苏联解体一事整顿完毕后,俄罗斯步入了漫长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及还债之路。
从领导人的角度来看,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叶利钦的试错阶段,第二阶段为普京的恢复发展阶段。
叶利钦时代这八年是俄罗斯经济转型的探索期,虽未取得显著成效,但好在积累了宝贵经验。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指导”下,叶利钦带领俄罗斯实行“休克疗法”以开启俄罗斯的经济市场化改革。
叶利钦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经济转型的根本任务之一便是促进改革过程的不可逆转性,否则将和当年一样,只是对破旧体制的修补,起不到真正的改革作用。
于是,为了促进俄罗斯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叶利钦开始在自己的统治时期大力推动私有化和市场经济的自由化。
虽然这一制度促进了俄罗斯经济的暂时发展,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它也导致俄罗斯经济发展后期受阻,损害了经济发展的秩序。
1992年至1998年之间,俄罗斯经济受到重创,国有资产被私人蚕食,寡头开始控制国家的经济命脉及舆论主体,社会贫富差距加大,阶级矛盾尖锐,经济总量骤降。
因为没钱,俄罗斯的债务也只能一拖再拖。
很显然,“休克疗法”失败了。
199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俄罗斯国内开始深刻反思先前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深刻认识到了俄罗斯的经济体制改革不能简单套用西方国家的普遍做法,要走出符合俄罗斯实际国情的道路。
在世纪之交,叶利钦辞职,普京登上历史舞台。
稳中求进的普京时代
普京的上任,标志着俄罗斯的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对于普京而言,治理国家的当务之急便是恢复经济秩序,实现社会稳定。
当然,还有还债。
在普京任职的这么多年里,他的工作作风一向贯彻了“稳中求进”的总基调。
普京认为,要实现国家富强稳定的目标,那就一定要有一个稳定有力的上层建筑。
为此,普京开始加强中央集权,并结合市场经济一般原则的制度框架,创建了一个独特的政府可以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
在此基础上,普京又带领俄罗斯在政治、司法、社会、文化等领域开展全方位的改革和秩序重塑。
为了控制外债的规模,普京一上台便立下三个规定:债务总比例不得超过GDP的60%;债务成本支出不能超过国家总预算的20%;联邦预算赤字不能超过GDP的3%。
为促进经济社会的稳定,普京大力整顿寡头经济,限制寡头参政,并将一些核心产业收归国有。
这一举措,直接给财政部门增加了一笔不少的收入。
在政治上,普京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统一俄罗斯党,实现了由动荡到根基稳定的国家治理格局。
强大的国家政体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发展,而社会的稳定发展则促进了经济的复苏和回暖。
1999年至2009年,俄罗斯居民月平均收入从七十美元跃升至五百三十美元。
除了政治和经济的改革之外,俄罗斯财政状况的改善还得益于国际石油价格的高涨。
1998年到2008年,国际油价一再创新高。
短短几年间,国际油价实现了八倍左右的增幅,这对于财政收入大头依靠油气资源的俄罗斯来说简直是天大的红利。
在时代红利之下,俄罗斯加大油气资源的出口贸易。
此举不仅促进了本国石油产业的蓬勃发展,也极大改善了俄罗斯中央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
有钱了就能还债了。
2004年时,俄罗斯还欠欧洲475亿美元,但到了2006年就只欠31亿美元了。
2005年,中俄签署协议约定:俄罗斯将分期偿还约合4.5亿美元的债务;直到2015年,俄罗斯正式发表声明,称“俄方已还清中国的所有债务”。
2017年8月,俄罗斯正式宣布他们只剩下最后一笔对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的1252亿美元的外债。
从1997年到2017年,俄罗斯用了整整26年的时间还清了前苏联欠下的所有外债。
回顾俄罗斯这近三十年的还债之路,很多人不理解,觉得苏联的债务不应该全部由俄罗斯来承担。
但俄国领导人真的没脑子吗?
并不是。
钱是赚不完的。
俄罗斯还清苏联的外债之后,收获的是联合国五常的身份、苏联在全球留下的土地、黄金、矿产以及布局在全球的海外军事基地。
那些看似数额巨大的外债在这些宝贵的政治、经济和军事资源面前,简直不值一提。
结语:
很多看似不合理的事情背后,往往隐藏着巨大的机会点。
俄罗斯对于苏联债务问题的取舍,对于我们自身的人生发展也有一定的启示:在人生的很多关键时刻,我们要放开思维,站在更长远的视角上思考问题,不要囿于当下的细小得失。
所有的失败尝试,都是成功的一部分。
叶利钦的改革失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失败,他只是在探索、在试错;正因为有他的探索和试错,普京才能迅速找到一条真正适合俄罗斯国情的改革和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超级大国崩溃的财政视角——以苏联为例_田雅琼
俄罗斯的外债规模问题研究_娜塔莉亚(MAYOROVA_NATALIA)
苏联解体30年以来的俄罗斯经济:转型与增长论析_李建民
苏联经济发展状况与苏联解体的原因分析_刘子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