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和吕不韦两者的主张,其实都利于大秦,在谈相关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去谈这两种政治体系,究竟有什么变化,而不是拿最终的结果去影响我们思考整个问题的优缺点所在,在理清之前的基本逻辑以后再谈最终的结果才有意义,否则我们谈论的也只不过是围绕结果去倒推符合自己逻辑体系的基本过程和个人动机而已,如此除了自说自话,相互埋汰就没有任何讨论的价值。
其实就个人来讲,我是比较认可吕不韦的政治体系的,他讲求百家共生。在统一问题上,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灭掉一国便在这一国进行真正的统一,真正的统一不仅是在军事上灭掉,更要在文化社会地区治理方面使其彻底融入秦国政治体系,所以在吕不韦看来,想要统一整个华夏,没有三四十年的功夫是不可能的。
但是李斯不这么想,在李斯看来,他确实是一个伟大的战术家,那就是看清了秦国和六国的根本实力,认为六国可以如秋风扫落叶一般,扫平六国统一华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李斯并没有想到军事统一以后如何在其他方面巩固统一。
李斯确实想到了,但是李想做到全国一盘棋,在秋风扫落叶般的统一华夏以后,在华夏大地的整个棋盘上,作为一个整体一起推动六国故地融入秦国政治体系,可以说一个是循序渐进,一个是大棋盘,大气魄,这两者其实只是方式和作风上的区别,他们的道路都是一致的。
但是为什么大家总认为吕不韦会更成功一些,而李斯则被人诟病呢?一方面是因为之后的结局先入为主,吕不韦走出咸阳以后,十里长亭送宰相,老百姓们都舍不得这个在秦国执政十多年的宰相,这也让大家认为如果吕不韦的政策得到执行,他的结果会更完美一些,而在历史上,李斯的结局并不好。
而且李斯到最后还发动了秦国内部的一场政变,进而导致秦国二世而亡,所以以这种个人命运的评价直接就转换到了对两者政治方向上的优劣比较上来,直接就得出了李斯不如吕不韦的结论,但我想说的是,个人结果不应该是作为两者政治分析和政治手段优劣的一个评价标准,举个例子,如果吕不韦用自己三四十年的时间去统一华夏,那么在还没有统一的时候,秦始皇就已经死了,按时间来算,就是如此。
而秦始皇死前,吕不韦还会活着吗?吕不韦被罢相的时候,年纪就已经很大了,他还会再活20多年,一直到秦始皇死亡以后,他还能够掌控秦国大局吗?我想是不会的,只不过吕布的政策会有接班人或有另一任宰相,但是这个宰相是否能够抵住中央集权制度中对权力集中的诱惑?而不是发生诸如里斯篡权这样的事情呢?谁也不敢保证。
说白了在这一制度体系当中,人的野心是从来不会消失的,不论秦国是循序渐进的扫六国也好,还是花十年时间统一六国也罢,只要人还有政治野心存在,那么当最高权力的统治者,秦始皇骤然崩逝,我们也不敢保证未来的历史或者说是吕自己的接班人,是否就能够经得住诱惑?说白了,制度是由人定的,当人心尤其是野心滋长出恶苗的时候,什么制度都是无用的,这跟吕不韦和李斯在政策上是激进还是保守是循循善进,还是毕其功于一役,没有什么联系。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