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读《三国演义》的时候,是不是总觉得里面的人物非黑即白,要么是好人,要么是坏人?比如关羽,简直就是忠义的化身,而曹操则是奸诈的代表。
可当你再读一遍,或者多看几遍电视剧,就会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
尤其是关羽,他真的是“完美忠臣”吗?甚至可以说,蜀国的衰败,竟与关羽脱不了干系!
有人说,诸葛亮最怕的人不是曹操,也不是司马懿,而是关羽。那诸葛亮到底怕关羽什么呢?其实,诸葛亮怕的不是关羽的武力,而是怕他“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怕他因为自己的性格问题,把《隆中对》里制定的战略搞砸了。怕他变成一块“暗礁”,把蜀国和东吴联合抗曹的“大船”给撞沉了。
要知道,诸葛亮在《隆中对》里提出的核心战略就是“联吴抗曹”。蜀国实力弱,只有和东吴联手,才能对抗强大的魏国。如果这个计划失败了,蜀国就危险了,诸葛亮辛辛苦苦制定的战略也就白费了。
诸葛亮太了解关羽了——关羽这个人,讲义气,但有时候分不清大义和小义;对刘备忠心,但有时候会因为小事耽误大事;打仗勇猛,但有时候太冲动,不够冷静。
举个例子,马超刚投奔刘备的时候,不太懂规矩,直接叫刘备“玄德”,而不是“陛下”。关羽和张飞听了都很生气,但两个人的处理方式完全不一样。
关羽气得要杀了马超,觉得他不尊重刘备;张飞却没那么冲动,他选择用行动来教育马超。第二天上朝的时候,马超发现关羽和张飞不在朝堂上,正纳闷呢,抬头一看,发现他俩正站在刘备身后,恭恭敬敬地低着头。
马超一下子明白了,从此再也不敢对刘备失礼。从这件事就能看出来,张飞懂得顾全大局,而关羽却太在意那些小规矩。
关羽这个人,特别讲究“义气”,但这种“义气”有时候反而成了他的弱点。比如,他对曹操的态度就很能说明问题。
当年关羽被曹操抓住,曹操对他特别好,给他封官、送钱,还送了他一件锦袍。关羽心里一直记着这份恩情,后来在华容道,他明明有机会抓住曹操,却因为念旧情把他放走了。
可这话诸葛亮没法直接跟刘备说啊!毕竟关羽是刘备的结拜兄弟,诸葛亮作为外人,总不能说“你兄弟不行”吧?所以,诸葛亮只能想别的办法,让关羽自己意识到问题。
为了让关羽乖乖执行联吴抗曹的战略,诸葛亮真是费尽了心思。比如华容道那件事,表面上是诸葛亮设计抓曹操,其实他也是在“算计”关羽。
他知道关羽对曹操有感情,不可能真心和东吴联手抗曹,所以故意让关羽去守华容道,还让他立下军令状。
诸葛亮这么做有四个目的:第一,杀杀关羽的傲气,让他心服口服;第二,抓住关羽的把柄,提醒他别忘了他曾经投降过曹操;
第三,让关羽还了曹操的恩情,以后别再念旧情;第四,让关羽明白,只顾着报恩(小义)却坏了国家大事(大义)的后果。
可问题是,关羽并没有完全理解诸葛亮的苦心。他在荆州的时候,还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东吴的孙权派人来提亲,想和关羽结为亲家。
结果关羽不仅拒绝了,还说了一句特别伤人的话:“虎女怎么能嫁给犬子?”这话直接把东吴得罪死了,孙刘联盟彻底破裂,荆州也丢了。
荆州一丢,蜀国的麻烦就大了。诸葛亮辛辛苦苦制定的联吴抗曹战略彻底泡汤,蜀国的地盘也变小了。更糟糕的是,荆州是北伐的重要基地,丢了荆州,诸葛亮以后北伐的难度就更大了。
尽管诸葛亮费尽心机,试图通过计谋和策略来引导关羽,但关羽始终按照自己的行为逻辑行事。结果就是腹背受敌,丧师失地,败走麦城,最终军没身死。
关羽的死让刘备陷入了两难境地:要顾全孙刘联盟的大局,就不能为关羽报仇;可如果不报仇,就违背了“桃园结义”的誓言,失去了“人和”;
如果报仇,就会破坏孙刘联盟,动摇蜀国的根基。最终,刘备选择了做做样子的报仇,发动了夷陵之战,但这场战争不仅未能为关羽报仇,反而让蜀国元气大伤。
可以说,因为关羽,才有了荆州之失;因为荆州之失,才有了猇亭之败;因为猇亭之败,蜀国才元气大伤,最终被司马氏所灭。
有诸葛亮,才有三国鼎立;但因为关羽,盟友相攻,蜀国败亡。所以说,三国成于诸葛,毁于关羽。
三国之成,成于两弱相加攻一强;三国之败,败于两弱相减养一强。联吴抗曹,就是加一(吴)减一(曹)的战略,这是正确的加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