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众所周知董卓是东汉末年,盘踞地方的军阀,他被称为乱世奸雄,恶贯满盈,残暴至极。东汉朝廷名存实亡,而董卓一向野心勃勃,内心早就觊觎想要夺取东汉朝廷的政权了。各方势力也是敢怒不敢言。今天要讲的就是董卓的事迹。
在董卓临死之前,他究竟说了什么,让后世一直耻笑千年?
事件缘由:
中平六年,东汉最后一位实权皇帝汉灵帝驾崩,谁也没想到,短短三年时间里,朝廷的威严如过山车一样急转直下,当初汉灵帝推行鸿都门学,意图打破世家门阀垄断官位的局面,靠着宦官、外戚、士族和朝臣之间的斗争,顺利让他掌握朝廷大权。
汉灵帝还下令让地方州牧自行招兵的权力,至此地方权力开始逐渐加深。豪族门阀极力对抗汉灵帝的鸿都门学,办理官学需要大量的钱财,加上天灾人祸,国库空虚,苦的却是百姓,最终引爆了黄巾之乱。
王室中发生了内斗,此时的董卓不急于站队,就是想坐收渔翁之利。
为了平定黄巾之乱,汉灵帝不得不提停止打压外戚和士人的手段,大量启用他们来平定地方之乱,甚至为了弥补朝廷军力的不足。
黄巾之乱:
“黄巾起义”是带有很浓重的宗教色彩的农民起义。在东汉末年,朝堂之上宦官和外戚拉扯皇权,频繁内斗;地方之间官吏与权贵互相勾结,像这样的时代,人们往往需要心灵上的慰藉,给宗教的发展和传播带来肥沃的土壤。
主要原因是由于当时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税赋繁重等因素造成了社会的矛盾激化。起义最初在豫州、兖州等地爆发,后迅速蔓延到各个州郡,并最终演变为全国性的大规模农民起义。
道教也在东汉末年逐渐兴起,代表人物为张陵和张角兄弟。同时,黄老道家思想流传至此,与儒家和佛家一起共同构成了当时的文化背景。
而其实张角确实是最为著名、发展最广泛的一个宗教领袖。张角发展太平道的方式是这样的:自称“大贤良师”,手持九节杖为病人治病。先让病人反省自己的过错,在服用一种“符水”。大概真有一手下药治病的手段,加上“两头堵”的逻辑,太平道慢慢发展起来。
筹备的十几年的时间,太平道的徒众数量逐渐增多。根据史料《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十余年闲,众徒数十万,连结郡国,自青、徐、幽、冀、荆、杨、兖、豫八州之人,莫不毕应。”
张角看到时机成熟,终于开始着手起义的计划。为此张角进行了周密的计划,分别组织三十六支部队,起义军打着黄色绸缎头巾,自称扞御天下苍生的“太平道”,并获得了一定社会基础。
但由于起义领袖缺乏统一的指挥和组织,士兵又缺乏训练和纪律,导致其行动不够有序和有效。同时,董卓等权贵也看准了这个机会,与反对势力联手镇压起义军,先后发动多次重兵进攻和围剿,使得起义军损失惨重,最后覆灭。
而董卓也慢慢在暗地里掌控朝廷的实权。随后汉灵帝驾崩,幼帝刘辩登基。此时宫中两派斗得你死我活,一派是以大将军何进为首的幼帝刘辩一党,另一派则是宦官十常侍、渤海王刘协一党。
就在两派斗争关键时刻,何进召董卓进京支援,结果董卓行军一半就停在了路上,他等的就是两派相争的结果。
结果就是何进被杀,幼帝刘辩被宦官掳走,此时董卓大显身手救出幼帝,如此一来他就成了救驾的功臣,自恃功高开始目中无人,后来干脆废了刘辩,让渤海王刘协当了皇帝,这就是汉献帝,只是他这个皇帝依旧是傀儡。
董卓废帝立陈留王的过程中,丁原与董卓结上了梁子,董卓正是因为看到了“生得器宇轩昂,威风凛凛,手执方天画戟,怒目而视”的吕布,方才作罢。于是想要收服吕布。
收服吕布:
见到董卓一筹莫展,此时一名谋士名叫李肃,突然登门进谏,他表示有一计可以解决眼前的难题。
虎贲中郎将李肃。这个人是吕布的同乡,他建议董卓斥资“挖墙脚”,用珠宝和一匹“千里赤兔马”挖来吕布这员虎将。随后李肃又补充到,吕布性格有一个弱点,就是头脑简单、见钱眼开。
董卓听罢,心情大好,马上应允了。李肃先送赤兔,让吕布开怀不已,然后送上珠宝,让吕布心动。李肃就抓住吕布这点小心理,趁着吕布欣喜之余,李肃乘胜追击。一边用尽各种溢美之词吹捧吕布,一边旁敲侧击吕布怀才不遇。
于是李肃一步步的诱导他报董无觐见之礼,所以吕布兴冲冲的砍下丁原的头,遣散部下,提上头骑着赤兔就来找董卓了。
董卓盛筵相待,备极殷勤,当面许吕布为骑都尉,吕布大喜过望,屈膝下拜,愿认董卓为义父。
此后董卓逼走袁绍等人,自己独揽军政大权,施行了残暴的统治。放纵士兵在洛阳城大肆掳掠,奸淫妇女,在皇宫疯狂抢劫,对民众肆意盘剥,对士大夫滥用酷刑,惹得朝野人心惶惶,怨声载道。
董卓凌驾汉室的人证物证实锤后,十八路诸侯开始集结,讨伐董贼之路正式启程。
诸侯集结:
各路诸侯同时起兵,“众各数万”,兵力强盛,分散开来,在洛阳附近形成一个半包围圈;但由于诸侯们各有兵力,虽然推袁绍为盟主,但组织度略松散,力量不集中,而且诸侯之间各怀鬼胎,勾心斗角,互扯后腿,为后来的失败埋下祸根。
十八路诸侯诸侯虽然来势汹汹,但是几乎都心怀鬼胎,并不想出力讨伐董卓,只想争地盘捞好处,实在是一群乌合之众。而十八路诸侯只有曹操、孙坚二人堪称英雄,其他实力并不怎么样。
孙坚从长沙起兵,到鲁阳与袁术汇合。孙坚先是被董卓军击败,只带了几十个骑兵突围了出去,董卓畏惧孙坚,派人向孙坚请和。孙坚拒绝,继续进攻到洛阳九十里的大谷。
董卓亲自与孙坚交战,被击败;孙坚随后击败吕布,进军洛阳,获得玉玺。虽然孙坚三战三捷,但此时其他诸侯已经开始互相攻伐吞并。诸侯讨董,最后以董卓西迁长安不了了之。
西迁长安:
董卓声称,西凉军击败了袁绍的五十万大军,更是放出豪言,要保护皇帝迁都到长安。大臣们还想劝阻,但却被认为是私通袁绍,图谋不轨,被一刀砍死,只能听命西迁长安。
董卓选择迁都长安是有他的考虑,一是长安距离凉州比较近,董卓是西方人,他的根基在西方,距离越近对他越有力,二也是为了避开反董联军的猛烈攻势。而且他一旦西迁,那么东方的势力之间就更有可能厮杀起来。
董卓强迫洛阳百姓西迁长安,近百万男女老幼在如狼似虎、穷凶极恶的西凉兵的驱赶下艰难前行,怨声载道。
史料《后汉书·董卓传》记载:于是尽徙洛阳人数百万口于长安,步骑驱蹙,更相蹈藉,饥饿冠掠,积尸盈路。
可见当时不仅百姓惨不忍睹,连洛阳的宫廷建筑都惨遭火烧焚毁。
随后董卓又把郿坞城设为首都,满朝文武都要去郿坞向他请示汇报。官员们长途奔波,异常辛苦,纷纷口出怨言,暗中唾骂董卓。
不过,在董卓挟持汉献帝迁都长安后,关东诸侯也基本解散,袁绍、曹操、袁术等人各自争抢地盘,这让董卓更加肆无忌惮,从而忽略了一旁的王允。而王允此时正在与董卓义子吕布密谋诛杀奸贼,而董卓一直蒙在鼓里。
密谋诛杀:
因为董卓这个人喜怒无常的关系,所以吕布也对董卓早已是满腹怨言。曾有一次,只因为吕布与董卓身边的侍女眉来眼去,董卓看见后,抽出佩剑差点就直接给了吕布一剑。吕布每次想起这件事都非常气愤,同时也非常担心自己日后的安危。
在所有声讨董卓的势力中,司徒王允是隐藏最深的一位,他在董卓手下做事,知晓董卓强大,更有义子吕布在旁护卫安全。王允为了离间两人,苦思许久,决定从两人共有弱点好色出发,利用美人计让其二人产生隔阂。
王允找到貂蝉,将自己的计划全盘托出。貂蝉也深明大义,没有片刻迟疑便答应了。
有一次,王允趁着吕布外出打猎的时候,故意带上貂蝉在狩猎的场地提前等候,王允佯装碰巧遇上他。吕布一见到貂蝉,就被她的美貌所惊住了。
貂蝉早已恭候多时了。两人相谈甚欢。王允见时候差不多了,便对吕布表示,愿意将自己的义女许配给对方。
吕布听完后,满心欢喜。前脚刚走,王允又用相同的方式,把貂蝉推荐给了董卓。吕布得知貂蝉归属董卓一事后,大怒找上王允,王允立即表示自己也是被胁迫的,不敢反抗。
吕布听后十分恼火,从此一颗仇恨的种子便在他的心中埋下了。王允眼看父子二人反目成仇,于密室中与吕布商议刺杀董卓,夺回貂蝉。
他们提前计划好,在董卓外出的路上,故意设绊子让其受伤,待到董卓回宫治疗时,趁虚而入,将其斩杀。
终于,董卓像往常一样乘车前往皇宫,吕布作为随从的护卫一直跟在董卓身边。等到董卓的马车行驶到北掖门外之时,李肃带着人手持长戟冲到董卓面前,猛地刺向董卓。
董卓随即跌下了车,他下意识地大喊一声:“
吾儿奉先何在?
”吕布手持方天画戟飞身出来,大吼一声:“有诏讨贼臣!”便将董卓当场斩杀了。
董卓死前的最后一句话“
吾儿奉先何在?
”,也成为了一个笑话,被后世耻笑千年。
而当董卓的死讯传开后,百姓们都上街载歌载舞地庆祝奸贼被诛,当时董卓的尸体就被扔在大街上,看守尸体的士兵,便在董卓的肚脐眼里插上灯芯,一身肥肉的董卓源源不断地提供燃油,这个灯芯竟然足足亮了两天。
结语:
从董卓不断积累权力到最后被斩杀等等事件,都可以看出纵观董卓的一生,有野心,拥兵自重,不听指挥,傲慢无礼;急于求成,耐心不足,笼络人心却不见诚心;只重能力,不重品德,残害忠良,最终也导致了他身败名裂,命丧黄泉。
对于今天的我们也应该铭记,一个人即使获得权力,也不能忘记仁义和道德。即使身处乱世,我们也不能忘记仁义和道德,我们应当做一个具有高尚品德的人。
参考文献:
《后汉书》
《三国志》
《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