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没留下考古实证。聊起夏朝的“机构改革”,只能是合理推测吧。
1、夏朝“后”和“王”之改可能是历史上最早的“机构改革”
据甲骨文记载,夏朝初建的时候,它的最高统治者还是称“后”。“后”顾名思义,就是生育的意思,最高统治者称“后”,也是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转移的一个证明。这时的“后”可能是女性,也可能是男性,但是到了后期一定都是男性了。
到夏朝的最高统治者称“王”的时候,表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机构改革”完成了。
2、机构改革自夏朝始
夏朝留下了一堆被改革的机构,使得中国机构改革改了几千年。我们先看一下夏朝有哪些机构,以后再详细聊聊这些机构,在后世的“机构改革”中被改革的怎么样了。
夏朝的中央机构,现在看看起来很原始。主要包括管“王”的衣服和车马的,管“王”的膳食的,管“王”的畜牧的。这些都是当时“中央”最高层次的长官之一,因为他们是为“王”直接服务的。其他的官职还有很多,但很重要的一个,很多人也都知道的,那就是史官,掌管记事和册籍的官员。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就是一位史官。
3、夏朝的地方官制到雍正才彻底改完
在夏朝,就已经按照地域来划分行政区域了,也开始向辖下的行政区域派遣官员,官员的名称叫“牧”,意思是在被派遣的地区通过征收牛羊等贡赋管理地方。
夏朝这些“牧”的影响力还很小很小,实际权力掌握在地方部族手中,如鼎鼎大名的“商”、“周”。地方部族名义上受夏王制约,实际上独立性非常之强。地方部落事实上的独立,直到清朝雍正推行“改土归流”改革的时候才彻底完成。改土归流就是改土司制度为朝廷派遣流官。
4、几千年来夏朝的机构被改了多少
万变不离其宗。夏朝以后几千年,中国的机构改革从来没有停止过,但在当今的中央机构里,或多或少还能看到当年夏朝的一点影子。
夏朝的官制,处于金字塔的塔尖的当然是夏王(自称“帝”)。
其次是王下面的六卿:司空、后稷、司徒、大理、共工、虞人。
再其次是“六正”。车正掌管车服,庖正掌管膳食,牧正掌管畜牧等等,这些都是直接为王室服务的官吏。
最后,还有遒〔qiu囚〕人、啬夫、大理、太史、羲和、瞽「qu古〕、官师等。
这些官员中,我们比较熟悉的有大理。大理是具有司法职能的官员。掌管刑狱,调解诉讼。
还有太史。太史是史官。掌管记事和册籍。后世的太史中我们最为熟悉的是司马迁。
5、夏朝正式确立世袭制
尧舜禹是夏朝之前的贤王。他们都是选择优秀的人继承自己的位置。到了夏朝,就严格执行世袭制了。
虽然没有见到文献记载,但这一过程中必定伴随着一系列的机构改革,包括但不限于区别官僚的等级,建立监狱制度,建立军队制度,建立赋税制度等等。
关于夏朝机构改革的详细和准确的信息,只能等待更多文献的发现和古证据的出现了。
6、商代实行宗法制其实也是一次相对夏朝的全面的机构改革
我的理解,机构分两大类,一类是横向来讲,比方说一个企业里边的各个部门,一个县里的各个科局。一类是纵向来讲,包括国家机构,省级机构,市级机构,县级机构和乡级机构。
按照网上比较标准的说法,国家机构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而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国家机关体系的总称。从行使职权的地域范围上看,可以把它们分为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国家机关。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认为商代实行的宗法制,即是一次脱胎换骨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全面而深入的机构改革。革宗法制是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早在原始氏族时期宗法制就有所萌芽,但作为一种维系贵族间关系的完整制度的形成和出现,则是周朝的事情。宗法制度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在周朝的宗法制度下,国家机构分为以下两大类。
一、纵向分为五级机构
中央机构“天子建国”。中央机构的天子与天子之间可能有血缘关系,但不一定就是直系,有的是兄传弟,也有的是叔传侄。
省级机构“诸侯立家”。
市级机构“卿置侧室”。
县级机构“大夫有贰宗”。
乡级机构“士有隶子弟”。
至此,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纵向的国家机体系。
当然,以上的类比不是很严谨,不是很科学,但是从里边可以看到现代国家纵向机构体系的一点点雏形。
二、横向实行世官制度
(一)京官和地方官
商王朝的职官有中朝任职的内服官和被封于王畿以外的外服官之别。
(二)京官的等级
1、最高的政务官,是协助商王决策的“相”,又称“阿”、“保”、“尹”。
2、其他级官吏有:掌占卜、祭祀、记载的史,掌占卜的卜、掌祈祷鬼神的祝,掌记载和保管典籍的作册(又称守藏史、内史)掌粮食收藏的啬,掌畜牧的牧正,掌狩猎的兽正,掌酒的酒正,掌王车的车正,为商王御车的服(又称仆、御),侍卫武官亚,卫士亚旅,掌教育贵族子弟的国老,掌外地籍田的畋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