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大家有机会走进国家博物馆的古代中国展厅,漫步于远古时期展区,稍微留意一下,便能发现有个展柜中静静摆放着几枚毫不起眼的骨针。这骨针可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由山顶洞人制作而成的。
约3万年前的骨针
它陈列于此,意在向观众传达一个信息:大约3万年前,山顶洞人已经能够以骨针为工具,用兽皮和兽筋作原料,缝制衣物来蔽体了。
不过,我初次见到这些文物时,脑海中瞬间闪过一个疑问:既然3万多年前的骨针出现了,意味着那时山顶洞人已然掌握了制衣技术,那么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衣服究竟何时问世呢?
01
穿衣需先褪毛?
这问题着实棘手,原因在于考古是一门极其严谨的学科,讲究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
从常规逻辑来讲,若想知晓人类最早何时穿上衣服,首先得找到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那件衣服,接着对其进行年代测定,最终得出结论,告知众人多少万年前人类就已开始着装。
可要命的是,原始人所穿衣物多以动物材质制成,像兽皮、兽筋这类有机物,莫说历经几万年,即便在野外环境下放置几年,也会腐朽得渣都不剩。
几乎可以断定,人类历史上第一件衣服已然无迹可寻,既然找不到这件衣服,又该如何破解人类最早何时穿衣这个难题呢?
原始人衣物多为兽皮制作
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专业学者是怎样通过跨学科手段来攻克这一难关的,大家便能深切体会到博物馆以及不同学科相互交融的奇妙之处。
有位学者在研究人类最早何时穿衣这一课题时,首先设定了一个前提:人若要穿衣,身上的体毛得先褪去。
若体毛不褪,穿上衣服后散热就会成为大问题。有人或许会质疑:散热真的那么要紧吗?
答案是肯定的,原始人倘若浑身长满浓密体毛,再披上衣物,散热必然受阻,在那样的条件下根本无法生存。所以,想要穿上衣服,一个基本前提就是体毛褪去。
02
体毛究竟何时褪去的呢?
在远古时期,古人类身上体毛浓密,连成一片。当时,他们身上有一种寄生虫叫虱子,能够借助连片的体毛爬到身体任何部位吸血。随着时间推移,一方面人类开始适应炎热环境,另一方面向其他地区迁徙,需要适应新环境,身上的体毛便逐渐褪去。
古人类体毛浓密
最后,虱子被困在两处仍有体毛且不便清理的地方,一处是头发里,另一处便是裆部。大家在高中生物课上都学过,长期的地理隔离会引发什么?
没错,会导致生殖隔离。一种寄生虫长期被困在两个不同环境中,久而久之便朝着两个方向分化。于是,虱子分化成了头虱和阴虱。
通过测定这两种寄生虫分化的时间,就能知晓人类褪去体毛的大致年代。
专家运用分子钟技术进行检测,发现这两种寄生虫大约在120万年前分化开来。也就是说,120万年前人类褪去了体毛,体表变得光溜溜的,这才具备了穿衣的基础。
然而,逻辑上还缺一环。已知120万年前人类褪去体毛,3万年前已确认有了衣服,那么衣服必然是在120万年前到3万年前这段长达一百多万年的时间跨度里的某个时段出现的,可究竟是何时呢?
专家继续深入探究,发现头发里的头虱有时会掉落,倘若掉落在光滑皮肤上,头虱便无法存活,很容易被人一把摁死。但要是身上穿着衣服,头虱掉落后便能藏在衣服里继续吸食人血。久而久之,掉落在衣服上的头虱逐渐分化出一种新的寄生虫——体虱。
体虱,前爪呈现出“钩子”形态
体虱前爪呈现出“钩子”形态,这钩子能够钩住衣服纤维,将自己隐匿其中,伺机吸食人血。
由此可见,体虱与衣服之间存在着紧密的逻辑关联:有衣服才会有体虱,而有体虱就意味着有了衣服。
我们借助分子钟,依据分化规律,判断体虱出现的时间,便能知晓人类何时开始穿衣。
03
中性理论
上个世纪60年代,日本学者木村资生提出“中性理论”。大概意思是,人类和动物体内,基因会持续发生突变。那些有益的、能增强适应性的突变会扩散开来,而有害的、降低适应性的突变则会被淘汰。
但实际上,大部分基因既谈不上好,也说不上坏,既不会扩散,也不会被筛选,它们出现后不产生显著影响,默默存在于基因之中。并且,像这种中性突变的积累,在统计上有相对稳定的时间周期,这就是分子钟效应。
通过两种寄生虫之间的基因差异,除以分子钟出现的大致频率,就能推算出两个物种分化的时间。
17万年-18万年前气温急剧下降
正是利用这一分子钟效应,我们先是明确了头虱和阴虱分化的时间,接着又确定了头虱和体虱分化的时间,进而推断出人类开始穿衣的时间。
最终结论是:体虱大约在距今17万年前从头虱中分化出来。这表明在距今17万到18万年前这段时间,人类开始穿上了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