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月11日晚,众人给周总理做最后的道别后,将他推进了火化炉。
负责按电钮的人,因为受到悲伤情绪的影响,迟迟没有按下去,国务院干部高富有再三忍痛催促,他才闭着眼睛按下去。
火化前,邓颖超曾提出一个要求,就4个字,工作人员严格按要求做。一、邓颖超的4字要求
邓颖超的要求是:“完整、安全。”
顾名思义,邓颖超希望能完整留下周总理的骨灰,同时也提醒工作人员一定要安全操作。
邓颖超提出这个要求,是万般无奈下才做的决定。
火化遗体,是周总理生前留下的遗言,而且他早已和毛主席等人签署了相关协议。这些,邓颖超无法改变,只能接受。
将周总理送入火化炉前,从邓颖超的表现来看,她是万分不舍的,或许在她的内心深处,并不希望火化周总理。
她望着周总理的遗体,撕心裂肺地说:“恩来,我再也不能见到你了……”
可是,不舍得也不行,周总理的遗体终究还是被送进了火化炉。她只能交代他们:“完整、安全。”
火化很顺利,没有出现事故。火化结束后,几名火化工跪在地上,慢慢将周总理的骨灰捡起来,生怕有遗漏。
完整清理出周总理的骨灰后,大家才发现一个问题:原来准备的骨灰盒太小,装不下。
为此,他们向八宝山要了一个陶瓷瓶,这才全部装完周总理的骨灰。
周总理的身后事,到这里还没有结束。
依照他的遗言,骨灰要全部撒掉,不安葬。
1月12日上午9点,邓颖超交给高振普、张树迎、赵炜三人一个任务,让他们去寻找一个合适的地点,好将周总理的骨灰撒下去。
邓颖超特别交代:“不要让别人发现,不要麻烦组织,避免那里变成纪念地。”
她最后补充说:“这是恩来的心愿,一定要完成好。”
当时,北京还没有转暖,正处于数九寒天,多数地方白雪茫茫。他们仨找了一上午,在玉泉山、京密引水渠等几个地方都看过了,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地方。
回来后,他们向邓颖超建议:“要不还是请示党中央,让组织帮忙找一个地方吧。”二、周总理的最终去处
邓颖超沉思了一阵,最终还是同意了他们的建议。
在党中央的帮助下,事情果然进展得相当顺利。中央派出飞机,让相关人员坐着去撒骨灰。
1月15日晚上7点左右,邓颖超亲自抱着周总理的骨灰,一步步来到飞机前。
这一次执行撒骨灰的有郭玉峰、罗青长、高振普和张树迎4人。本来,张树迎是想帮邓颖超抱着周总理骨灰过来的,但被她拒绝了。
邓颖超说:“就让我送恩来最后一程吧,以后不会有机会了。”
张树迎收回了张开的手,默默流下眼泪。
4人用了4个多小时,才完成任务。骨灰被分成4份,一份撒在北京上空,一份撒在密云水库上空,一份撒在天津海河入海口,最后一份撒在山东黄河入海口。
他们回来后,由于天色已晚,就没去给邓颖超汇报,直到第2天早上才去。
张树迎与高振普穿着厚厚的衣服来到西花厅,一进门就见到邓颖超也在那里,似乎一夜没睡,在等着他们回来。
她的样子,看起来比以往更加憔悴苍老了。三、周总理始终保佑中华
祖国山河千千万,为什么将抛撒周总理骨灰的地方,选在那4个地方呢?
其实,这4个地方是周总理生前最喜欢的。因此,才被选为他的最终去处。
周总理一直喜欢黄河,他在天津坐牢时,写的《念娘文》,就是专门感激黄河的,称黄河为母亲。
1948年3月5日,正值周总理50岁生日,他和毛主席等人在陕北吴堡县东渡黄河,上船时,他对船夫说:“感谢你把我送到母亲(黄河)的怀抱里。”
天津,是周总理起步闹革命的地方。在这里他有太多回忆,认识邓颖超,人生第一次被关押。
周总理办公室里放着两架模型小飞机,他曾对工作人员说:“我一生就做两件事,一件是上天(航天工作),一件是水利。”
密云水库,是周总理付出巨大心血修建的工程。他曾多次到那里视察,关切工程进度和当地群众。
北京,是建国后周总理呆得最久的地方。他在这里与毛主席等人,为新中国呕心沥血,直至生命结束。
周总理走了,但他永远保佑中华。结语
对于周总理的一生,有人这样评价:“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这个评价相当精确,可以说是周总理一生的写照。为革命,他付出了整个青春,同时也错过了当爸爸的机会,甚至死在了病榻上。
而在他离开后,骨灰还抛撒在祖国的山河里,永远保佑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