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帝四年(前203年)九月,楚汉双方结束在成皋荥阳的战事后,终于签订盟约,“中分天下,割洪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
盟约订立以后,项羽先行撤兵东还;见项羽遵守约定,刘邦也开始安排撤兵,但军师张良、陈平却不同意:
“现在大王已经拥有了大半天下,而且很多诸侯也都归附于我们;楚兵疲倦粮食匮乏,这可是打他们的好时机啊。现在要是错过机会,就是养虎为患了。”
张良是韩国人,正是在他的建议下,项羽分封天下时,特意立横阳君韩成为“韩王”,“都阳翟”。
但后来项羽见张良跟刘邦走的近,韩王又没什么功劳,便先将其贬为“穰候”,后来又干脆杀了他。
韩王没做错什么却因自己被杀,张良对此感到非常愧疚,遂正式投奔到刘邦门下——其实,之前张良与刘邦交好,也有韩成的意思。现见楚汉合好,张良当然不愿意,便鼓动刘邦主动发起进攻。
可刘邦觉得这样做好像不太仗义,毕竟双方已经达成了盟约,而且项羽也遵守了约定。
见刘邦有些犹豫,张良直接怼了上来:
“大王是要脸面,还是要天下?”
当然是要天下!刘邦想到这里便命令部队向项羽的部队发起了进攻。
汉高帝五年(前202年),刘邦率领二十多万大军追杀项羽。同时,刘邦向韩信和彭越发出命令,让他们发倾国之兵赶到固陵(今河南太康)与他会师,合击项羽。
可真到了固陵,刘邦却傻了眼,因为韩彭二人都没有来,自己的这拨进攻多少有点孤军深入的意思。
另一边,得知刘邦背信弃义前来追杀自己,项羽恨得咬牙切齿,立誓要让他“有命来没命回”。第二天清晨,项羽即命令十万楚军全数出动与汉军战在一处。
结果,汉军大败,被斩杀两万多人,刘邦狼狈逃窜,退至陈下(县名,今址不祥),坚壁自守。
或许,有朋友好奇,刘邦二十多万部队,竟然不是项羽对手?再不济打个平手总可以吧?
首先,项羽手下的楚军确实是秦末汉初的最强部队。想当初,巨鹿之战时(前207年,项羽破釜沉舟,硬是以3万楚卒大战章邯二十万大军,并战而胜之,把当时的各路诸候都看傻了。
军队战斗力强大,再加上这个“力能抗鼎”的楚霸王,刘邦想要战胜这支部队是非常困难的。
其次,从战略上讲,刘邦远道而来,士兵疲弊,而项羽则是以逸待劳,占尽先机。
如此看来,汉军的大败似乎就在情理之中了。
当然,刘邦要想办法解决目前的困境。
针对韩彭二人未按约定赶到的情况,刘邦再度征询张良的意见:
“这俩人都不来,该怎么办好?”“现在楚军都要灭亡了,韩信和彭越却没有获得好处,人家当然不愿意来了;如果大王愿意分给他们一些地盘,这两人肯宁马上来……现在把睢阳以北至谷城的地方给彭越,陈以东到海的地方给韩信……他们就肯来了。”
刘邦听从了张良的意见,把这两处地方给了二人。
果然有效,“韩信、彭越皆引兵来”。
关于韩信为什么会来,值得说道说道,因为这事关其是否会在接下来的垓下之战中尽心尽力的问题。
其时,韩信已经完全据有齐国,并请刘邦立自己为齐王。
从力量对比上看,此时的刘邦占有巴、蜀、汉中、关中、魏、河南、韩、赵和燕,地盘最大;项羽有楚;韩信有齐,成三足鼎立之势。因此,韩信在楚汉战争中的立场就显得犹为关键,正如谋士蒯彻所说:
“现在刘邦和项羽的命运就掌握在你的手里。你若助汉则汉胜,你若助楚则楚胜。以我的意思,你不如自立为王的好,到时三分天下有你的一份……”
蒯彻的意思说白了就是要韩信自立。
是以,固陵之战时,韩信之所以不来,绝不是因为贪图刘邦的那点土地,而是在等待。
等待什么呢?
等待刘邦明确地表态,因为就在不久前(固陵之战前),项羽已经派使者武涉劝说过他:“您与项王有旧,现在为什么不反汉和楚呢?”
但韩信以刘邦对我有大恩之类的话予以了拒绝。
或许,韩信的心中在盘算,你看,项羽都已经向我表态了,汉王你还等什么呢?
是以,当刘邦明确表态将上述土地封给韩信时,他最终率领部队前来。
韩信最终支持了刘邦。
在韩信、彭越率军赶来的同时,刘邦的堂兄刘贾渡过淮水,劝降了项羽的大司马周殷,迎接英布归来。然后,刘邦封英布为淮南王,领刘贾、周殷部东进集结,会战项羽。
在刘邦的部署下,韩信军南下占领楚都彭城和今天苏北、皖北、豫东等广大地区,兵锋直指楚军侧背,自东向西夹击项羽;
彭越军先南下,后西进,与刘邦军共同逼迫项羽军;
英布军自淮北出发,从西南方向发起进攻,先后攻克寿春、城父;
刘邦则率本部二十余万,出固陵,由西向东进逼。
之后,五路大军近七十万之众(韩信30万齐军,彭越、英布各10万),由韩信居中调度——大兵团作战韩信肯定比刘邦强,从西、北、西南和东北四面形成了对楚军的合围。
局面非常不利,楚霸王项羽被迫撤向垓下(今安徽灵壁县西南)。
大战在即……
要说韩信对项羽谁的胜算大,那肯定是韩信。
韩信早年曾在项羽军中担任“郎中”一职,对于项羽的作战风格非常熟悉。他发现项羽最善于打奇袭战、硬战,不善于打阵地战、持久战。项羽其人,缺乏谋略,全凭气势。于是韩信决定围而不攻,把项羽活活困死在垓下,待其军心焕散,粮草匮乏,再行进攻。
此时的项羽确实是面临困境:西楚位于长江以北的土地全部失陷,十万楚军成为绝对的孤军,士兵吃不上饭,战马吃不上料,后勤补给被切断……
于是项羽组织了几次大的突围,虽然部队损伤减员过半,但无耐联军人多势众,硬是把项羽围地死死地,不留半点缝隙。
这天夜里,楚军士兵为了应对严寒又像往常一样点燃篝火,相拥取暖。
不一会儿,却从汉军营里传出楚歌声。
刘邦发迹于楚地,麾下楚人颇多。当看到项羽楚军中被团团围住的同袍,又或者是有人授意时,这些人有感而发难,便哼起了楚国的歌谣。
楚兵们处境难艰,又听到家乡的歌谣时便有些军心动摇,不断有士兵逃跑到汉军一侧。
项羽也被这歌声惊醒,心情惆怅,叹道:
“难道刘邦已经把楚国全都攻占了,怎么那么多人唱楚歌?”
美丽的虞姬此时正陪在项羽身边——她不是项羽的正妻,或许只是个歌舞伎,但却能陪伴项羽左右,足见两人关系不一般。
见项羽久久不睡,虞姬请为项羽漫舞一支。虞姬舞姿婀娜,妙不可言,深深感染了项羽。项羽长叹一声,拔剑而起,慷慨而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不住地唱着,宣泄着内心的苦闷。虞姬倚在项羽怀里,轻轻和着: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据说,虞姬歌罢强颜欢笑,猛地夺过项羽的宝剑,自刎而死……独留项羽站在猎猎风中,犹自心痛……
不管怎样,项羽到了要做抉择的时刻,是缴械投降,还是杀出重围?
项羽选择了后者。
又一天深夜,项羽准备做最后的突围。
为什么是深夜?
因为深夜之中,没人能认出他来,方便突围。
为了保险其间,项羽又从剩余的部队中挑选出800精骑来。
为什么只有800?
一来部队损耗严重,能够挑选出来的精骑数量不多;二来如果带所有部队突围,人数多,动静大,很容易受到汉军大兵团的围剿。
至于其余的楚军怎么办,项羽也顾不了那么多了,就让他们听天由命吧。
项羽的这次突围果然骗过了汉军——“麾下壮士从者八百馀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项羽终于摆托了汉军的包围,
然而,
他并没有因此而摆脱悲剧的命运,
最终自刎于乌江边上……
小结:
垓下之战是楚汉战争中扭转乾坤的一役,是刘邦项羽力量的重大转折。是战中,项羽以10万楚卒对抗汉军70万大军,本身就处于劣势地位,最后能和800精骑一起杀出来,也算是他的造化了。
大家以为然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