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尔丰和赵尔巽都是清末重要的政治人物,他们各自在不同的领域有着显著的影响和地位。
但是我们看到,在介绍赵尔丰时候,会说到其是清末政治家赵尔巽之弟,可见《清史稿》主要编撰者赵尔巽影响力在赵尔丰之上。
1.我们先看赵尔丰(1845-1911),赵尔丰,几位兄长都是科举达人,唯独他自己屡试不中,但还好没有影响他自己的仕途。在西藏发生杀害驻藏大臣的血案后,赵尔丰亲自前往西藏,平叛叛军,取得一定的功绩;后其在川藏边界推行改土归流,促进了当地发展;他还派遣边军到中缅边界竖立大清龙旗、建立中国界牌,有效保全国土。然而,他在辛亥年间制造了“成都血案”,这是其最大的败笔,导致许多百姓丧命,因此也背负了一定的历史罪责,赵尔丰自己更是因为此而毙命。
赵尔丰在任职四川总督期间没有处理好四川保路运动的发展,这件事更成为武昌起义和大清灭亡的导火索,作为清廷忠臣,赵尔丰难辞其咎。他残酷镇压人民起义,是实在的“屠夫”,他是那个时代里地主阶级的代表,他在边境地区的各项举措,在各个方面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为国家统一做出了一定的功绩。
2.再看赵尔巽(1844-1927)赵尔巽在东北将领中口碑很差,比如张作霖大哥马龙潭就曾说道“关内派过来的没有一个好东西。”赵尔巽还是比较全面的,以其在政治、教育和历史编纂方面的贡献而知名。赵尔巽在1974年只有三十岁时候就中了进士,他历任安徽、陕西按察使,甘肃、新疆、山西布政使,湖南巡抚、户部尚书,以及东三省总督等职。
赵尔巽在湖南推行新政,创办新式教育,改革财政,整顿治安,对于湖南的近代化有一定帮助。湖南的矿务总公司是全国的范本,任何洋人在华的投资开矿都要以湖南本地的矿务公司章程为蓝本,这种做法对于维持本土的矿产自主权起到了非常有效的推进作用。
1911年,赵尔巽来到关外,赵尔巽和袁金铠等人密谋,反对共和浪潮,企图维护专制制度,对于人民起义也是残酷镇压,完全的逆历史潮流而进。辛亥革命后,1912年他隐居青岛,退居二线,开始醉心于文化教育事业,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后也在积极拉拢知识分子,后赵尔巽被袁世凯任命为清史馆馆长,主持编纂了《清史稿》,在编撰史书方面赵尔巽非常认真,可以说是醉心于潜心于编史事业。
在文化史学地位上,赵尔巽作为《清史稿》的总编纂,对后世的影响较为深远,他的文字、编史工作等为清朝历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民间也认《清史稿》为二十五史。
综合去评判,赵尔巽和赵尔丰两兄弟各有过人之处,赵尔巽在文化和历史编纂方面的影响更为显著,而赵尔丰在边疆开发、国家统一、民族关系上的贡献不可抹去。他们的地位和影响力都很高,但领域不同,难以直接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