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4年8月28日,清乾隆四十九年,广州黄埔港,热闹非凡,一艘长35米、宽10米的外籍商船刚刚落锚。看到眼前这繁华世界,船上的人沸腾了,他们欢呼着,拥抱着,庆祝终于达到了心仪之地——中国。
船长一声令下,13发礼炮腾空而起,这是致敬的礼炮,也是欢庆的礼炮。船上的国旗,周围的人们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动静少有,停泊在港内的其他各国船只也被他们感染,一一鸣炮呼应,黄埔港沉浸在一片欢庆和喜悦之中。
这艘命名为“THE EMPRESS OF CHINA”(中国皇后)号的商船来自13000英里之外的美洲,来自于那个新生的国家——美利坚合众国。
难怪船上的43人都那么激动、兴奋,因为他们亲眼看到了被费城杂志称为人口兴旺、经济繁荣的“发达中国”,因为这是中美两国的首次通商,是中美直接交往的开端。
6个月前,美利坚的红顶商人莫里斯,投资建造的“中国皇后”号满怀他巨大的商业希望和对中国的无限幻想,装载人参、毛皮、羽纱、胡椒、铅、棉花等360吨货物,船长格林带着43人从纽约港扬帆起航。
他们将要发财了。带来的洋货很快脱手,精明的莫里斯没有让他们带着银子归去,这一趟他已经做好赚翻的准备。
来时带来的那些毛皮、棉花、人参才是他的第一手生意,360吨货物都是他们用美国的小刀、毡子等廉价物品,跑到西北海岸跟印第安人换的。
出发之前,一个叫雷雅德的美国人从太平洋归来就吹嘘:“在美洲西海岸花6便士买的一张毛皮,到中国的广州竟然可以卖到100美元!”
虽然没有雷雅德吹的那般几十倍地赚,但这些在中国的确卖了个好价钱。莫里斯十分高兴,得再当一次“倒爷”!他将到手的那些白花花的银子买进了大量中国的茶叶、瓷器、丝织品等,这些在美国人看来的洋玩意,又把“中国皇后号”填得满满当当的。
一开始,清朝广州的官员将他们当成了英国人,当格林船长拿出纽约州州长乔治·克林顿颁发的出入港许可证和航海护照后,他们才知道世界上刚刚有了个美利坚合众国,这些高鼻梁的老外是美国人。
正如清末怪杰辜鸿铭所言,中国人的精神精髓就是温良,清廷官员们没有为难也没有瞧不起那些“新生代”,对他们相当友善。返航前,还特意赠送两匹绸缎,让他们转交美国政府。
当然,格林他们也是态度谦恭,遵纪守法。话说回来,那时候,美国在泱泱大清面前还真没有仰头说话的份;再说,人在他乡,不低头不行呀,和气生财,这些规矩他们还是懂的。
就这样,带着清朝官员的好评,带着“三倒”而来的满船洋货,格林他们起帆返航了。又是几个月海上折腾。在第二年(1785年)5月15日,“中国皇后”平安回到了纽约,历经15个月,他们终于完成了一次伟大的航程。
“中国皇后”入港的那一天,比他们抵达黄埔港还要热闹。13声礼炮(象征美国独立的13个州)宣告“中国皇后”胜利归来,早早得知消息的市民、商人已经将码头围得水泄不通,一波抢购潮就等“皇后”靠岸,立刻便是波涛汹涌。
不需要叫卖,不需要广告,被英国封锁得太久了的美国人早就盼着“皇后”驾到。带回来的所有货物很快就被一扫而空,特别是中国丝绸和瓷器十分抢手,一时间,家家户户为能获得一件中国产的艺术品而自豪。
就连总统华盛顿也不例外,他派人抢购了302件瓷器及精美象牙扇等稀罕玩意。华盛顿淘来的这些东方宝贝,很多至今还存放在华盛顿故居维尔农山庄和宾夕法尼亚州博物馆内。
对于投资人莫里斯而言,这是一次成功而无比荣耀的大手笔,净赚3万美元,在战后的美国,绝对是暴利。这还不算,美国的媒体更是一波又一波的盛赞此次创举,“中国皇后”之行被称为“美国商业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当时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新生的美利坚合众国在经历八年抗战后,国内经济一片凋敝。而此时,英国联合法国、西班牙等国对其进行封锁和半封锁,可谓是雪上加霜。一位美国学者回顾这段历史时,感慨地说——
“当时美国没有资源,没有资本,没有商业,没有朋友。美国与欧洲的贸易变得困难重重,经济面临崩溃的危险。”
莫里斯一下子成了美国的风云人物,他为新生的美国政府提供了摆脱英国禁运和经济封锁的新思路。商人头上戴红顶,莫里斯火线提拔,直接出任美国联邦政府财政负责人,负责对华贸易,以救当时政府面临的经济之急。
“中国皇后”号成功之旅和莫里斯上任,迅速掀起了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中国热”。不仅几百吨的商船前赴后继地往返中国,为了利益,甚至那些几十吨的小船也不顾生死铤而走险。
一时间,美国通往中国的航线成了一条热线,商船绵延不断,蔚为壮观。纽约一跃成为投资和贸易中心,频繁的中美贸易也“制造”出了美国历史上首批百万富翁。
237年前,百废待兴的新生美国,怀着崇敬和希望,跟随“中国皇后”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从此,一个原本“没有朋友、没有商业”深陷困顿的美利坚,“攀上”了中国这个当时约占世界一半经济总量的最佳贸易伙伴。
“中国皇后”号不仅创造了航海奇迹,也拉开了中美经贸合作的帷幕,这是历史,更是两国互利共赢的见证。当中美关系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时,我们希望美国政府能够再去华盛顿故居看看,能够回顾一下237年前的那一幕,向左还是向右?做出理智而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