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可以说是刘邦和项羽势力消长的一个关键节点了,毕竟在当时项羽的势力要远强于刘邦,在鸿门宴上项羽也完全有机会做掉刘邦,可项羽在鸿门宴错失了除掉刘邦的机会,让刘邦得以逃脱并逐渐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形成了最后的楚汉之争。并在楚汉之争中战胜了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而项羽也在兵败后逃至乌江畔,因自觉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不肯渡江逃生,选择自刎而亡。
历史上关于这个事件的讨论也很多,那就是鸿门宴上项羽为何不杀刘邦?有很多观点认为项羽妇人之仁,不忍心下杀手,对于这个观点,我觉得不然。大家可以想想项羽可是屠杀过二十万秦军降卒,如此行事狠辣之人,会是单纯的妇人之仁吗?
个人认为,项羽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是因为当时的项羽已然获得了他所期望的大部分东西。在这种情况下,不杀刘邦所能带来的利益,要远大于杀了刘邦所可能获得的好处。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引发鸿门宴这场紧张局势的主要原因是曹无伤向项羽告发了三件事。分别是刘邦想在关中称王、想让秦王子婴做丞相、想把秦国的奇珍异宝都归为己有。而这三件事中,最让项羽在意的其实就是刘邦想在关中称王,因为项羽自恃实力强大,在巨鹿之战后威震诸侯,他认为关中之地理应归自己所有,刘邦的这一企图无疑触碰到了项羽的核心利益,使得项羽对刘邦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和猜忌,从而引发了这场鸿门宴。
而刘邦进入鸿门宴就向项羽表明忠心,称项羽为项王,说道:“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强调自己和项羽是盟友,共同攻秦,先入关是意外,且有小人挑拨才使两人有隔阂,并把关中之地让给项羽,以此表明自己并无与项羽争胜之心。
所以在这里,项羽就已经不想杀刘邦了,很多人说,刘邦对项羽的威胁很大,如果鸿门宴项羽杀掉刘邦,楚汉相争的局面就不会出现。但这是属于上帝视角,当时项羽年仅二十多岁,正值年轻气盛、武力巅峰时期,而刘邦已年逾五十,而且项羽自恃武力过人、战功赫赫,且刚刚在巨鹿之战中大破秦军主力,威震诸侯。在项羽看来,刘邦不过是一个年长的沛县小吏,靠着运气先入关中,论实力和威望根本无法与自己相提并论。所以,大家觉得此时的项羽会把刘邦放在眼里,认为是威胁吗?
另外就是当时的利益了,项羽虽拥兵四十万,但这其中属于他的嫡系部队仅有五万左右,其余的三十五万则是诸侯联军。这些诸侯联军名义上虽听从项羽指挥,实则各怀心思,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他们大多只是想在反秦大势中谋取私利,一旦局势有变,就会转变立场。而项羽要杀刘邦,除非是刘邦明确站在诸侯的对立面,公然挑战诸侯们的共同利益,比如占领咸阳城,将咸阳城的财富和资源据为己有,在关中称王等。而刘邦当时选择主动示弱,封存咸阳城的府库,等待项羽前来处置,并且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表明自己绝无称王野心,以避免成为诸侯的公敌。
而这种情况下,项羽在去杀刘邦,就会成为诸侯的众矢之的。因为刘邦已经明确表现出了退让与臣服,若项羽此时仍执意杀刘邦,诸侯们还会跟随项羽么?诸侯们会认为项羽过于残暴且专断,无视他们的利益诉求。毕竟他们也担心自己会成为项羽下一个无端被攻击的对象。
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对于项羽来说,杀了刘邦一点好处都没有。相反,如果不杀刘邦,就不会让诸侯感到恐慌和反感,这样能维持表面上的稳定局面,让项羽有时间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扩大势力范围。而且刘邦既然已经向项羽表示臣服了,那么留着刘邦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牵制其他诸侯,防止有哪个诸侯的势力变得过于强大,从而威胁到项羽的霸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