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作为历史上出身最低的皇帝,他在参加起义军之前的经历虽然更加突显了他登上皇位的非凡,但没有哪个皇帝愿意被提及“你以前曾经出家当过乞丐”。
朱元璋这种性情暴戾的皇帝,对于自己曾经因为生存而过过落魄生活的和尚的事情,始终保持着极度的忌讳,更是谈虎色变。
朱元璋登基为皇帝后,曾前往佛寺参拜。然而,关于他是否应该跪拜佛祖的问题却让寺院的住持焦头烂额。
住持幸亏机智,深谙禅理,因此只用了八个富含禅意的字,就成功令朱元璋心满意足。这八个字究竟是什么?
家破人亡
朱元璋的童年经历极为艰辛。朱家本是贫困家庭,他年幼时又遇上严重的天灾,庄稼绝收,家境更加困窘,生活陷入绝境。
此外,仅仅在几个月内,一场瘟疫迅速席卷濠州。朱元璋的父母和长兄未能幸免,在饥寒交迫与病痛中相继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他二哥一家人。
即便家中只剩下这寥寥无几的亲人,两个兄弟的生活依然十分困苦。幸运的是,善良的地主邻居刘继祖见他们实在是太过悲惨,于是慷慨地给予了他们一块本不适合耕种的荒地,让他们得以安葬亲人。
时局艰难,刘继祖家中也为生计发愁,难以提供更多帮助。于是朱元璋和二哥只得自行谋生。
朱元璋的二哥有妻子和孩子,家庭完整。作为弟弟,朱元璋觉得在生存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让二哥养自己很不好意思,因此提议分开,各自谋求生路。
为了提高生存几率,大家决定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结果,年幼的朱元璋最终孤身一人。
朱元璋为了自保,最先考虑投奔寺院,因为寺院享有特权,统治者对其管理宽松,故而寺院内资源相对丰富。
朱元璋当时还年幼,如果他已经成年,寺院未必会接纳他。因为成年人的食量较大,且更容易自给自足。
然而,孩子的情况就不同了,他们哪里能找到工作养活自己呢?况且,孩子们吃得并不多,寺院还是能够负担的。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佛门这份慈悲之心是存在的。
于是,这些孩子还有可能成为佛教徒,甚至可以选择出家修行,就像朱元璋在父母双亡后孤身一人时所做的那样。
求生存而出家
在人们心中,寺院常被想象成和谐宁静、充满友爱的场所,然而在动荡的时代,不仅要应对自然灾害和社会动荡,寺院内部的居住者各种各样,即便是僧侣们也难以保持内心的平静。
因此,朱元璋投奔了於皇寺之后,并非如人们所想象的那样是一片世外桃源,而是充满了自己的喧嚣与繁华。
寺院里虽然新人不断涌现,但真正拥有高地位和话语权的,仍然是那些资历深厚的大和尚和老和尚。像朱元璋这样的年轻小和尚,更像是寺院雇佣的劳工。尽管寺院为他们提供了饮食,但他们依旧需要承担大量繁重的体力劳动。
在寺院中,扫地、上香、撞钟、击鼓等基本事务都是朱元璋他们的日常职责。然而,朱元璋不仅仅负责这些,他甚至还要烧火、做饭和洗衣服。
几乎每一个孩子都面临不易的挑战,特别是像朱元璋这样脾气急躁的孩子,更容易成为老和尚们棍棒下的对象。
朱元璋为了保命不得不忍受这一切,然而命运却无情地再次降临,几年后,寺院中再次遭遇更加严重的天灾,饥荒席卷而至。
此外,更为严重的是,皇寺中的粮食几乎耗尽,根本无法供养这么多等着吃饭的人。于是,老和尚们开始将朱元璋等小和尚赶出去,让他们自谋生路。
看起来,於皇寺似乎是在让他们外出行乞,然而却没有提供他们所需的行乞钵,其实是在促使他们独自寻找生计,不再依赖大和尚们争抢食物。
因此,朱元璋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化缘乞讨之旅。尽管这段经历是他人生中最艰辛的一段时间,但在游历的过程中,他的眼界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当时,许多走投无路的人为求生存,纷纷响应农民起义。朱元璋在见到这些勇敢的人们后,深受感动,回到於皇寺后便持续关注起义军的动向。最终,他在25岁时毅然决然还俗,加入了起义军。
三、是否向佛祖行跪拜礼?
朱元璋逐步由一个普通士兵崛起为起义军领袖,在战胜竞争对手并推翻元朝统治后,建立了大明王朝,被尊称为开国太祖。
然而,朱元璋心中仍然怀念年少时在於皇寺的经历。尽管他在那里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但无可否认,正是於皇寺的庇护让他安全长大。因此,朱元璋心怀感激,毅然决定投资修复这座於皇寺,并将其更名为龙兴寺。
修复完成后,朱元璋怀着复杂的心情亲自来到了这座曾经他非常熟悉但如今早已物是人非的寺院。
寺院中的建筑,曾经在战火中显得破败不堪,如今却是金碧辉煌。整个寺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僧人们恰到好处,举止庄重有礼,寺内香火兴盛。
这一切令朱朱元璋感到极为陌生,他便来到曾经常常负责清扫和上香的大殿。只见那尊佛像依然如故,但已修葺金身,显得格外华丽。
如今皇觉寺的住持早已更换,昔日那位住持更像一个精明的商人,而非僧人。相比之下,现在这位住持才更符合大众心目中对和尚的典型印象。
朱元璋见到老和尚后,老和尚双手合十,俯首一拜道:“阿弥陀佛,请问皇上是否愿意亲自为佛祖上香?”
然而,朱元璋听到这句话后,陷入了迟疑。他感到内心犹豫不定,作为世俗的最高统治者,他理应不必向任何人下跪。然而,眼前的却是佛祖。
朱元璋心中虽然不满,但他还是屈尊跪拜佛祖祈愿。他回想起自己在艰难时期向佛祖祈求过多少次,却从未得到过佛祖的恩惠。
老住持察觉到了朱元璋的犹豫,联想到皇帝过去的经历,立刻明白自己触碰到了他的雷区。想到朱元璋那说杀就杀的暴躁性格,住持不由得汗如雨下。
于是,他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化解尴尬的办法,对朱元璋说:“阿弥陀佛,当下的佛不拜过去的佛,佛祖已经看到了皇上的诚心。”
总结语
这句解释十分巧妙,“见在佛”实际上就是“现在佛”,指的是现世的佛祖,也就是朱元璋。
俗话说,“真佛不必拜泥佛”。作为当世佛的朱元璋,比佛祖更为尊崇,因此他自然无需向佛祖跪拜。这样既给了朱元璋面子,又未贬低佛祖,双方皆大欢喜。
#深度好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