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之事,在中华封建文化之中一直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像是每年的清明节或是亲人的祭日,人们即使再忙再累,也都会赶回家中祭拜。而在这数千年的丧葬文化中,也有不少谚语流传了下来,其中就有一句叫“人过五代另起坟,房过三代必走人”。只是这句话虽然不少人听过,但背后有着什么道理却未必都一清二楚。
对于注重家族、孝道等儒家文化的中国人来说,修缮祖宗的坟墓并定期祭拜他们,是展现自己孝顺的最好方式,然而这种祭祀方式一旦持续时间长了,对子孙后代反而是个不小的负担。
毕竟在古代,凡是能够延续好几代的家族,族人的坟墓少则数十,多则数百,管理的话要耗费大量的金钱和精力,不管的话又显得自己不孝。因此为了避开这种两难的选择,古人便流传下来了“人过五代另起坟“的说法,也就是让过了五代之后的子孙,可以把坟墓迁移到其他的地方或是统一制作成牌位在家里、寺庙等地方供奉,避免子孙的负担太重。
况且在古代战乱、天灾频发的情况下,等这个家族能延续五代以上,往往已经出现了在其他地方发展的分家支系,以避免因为意外而全族灭亡的情况。而为了祭祀先祖,把五代之前的先祖坟墓迁走,也能减小后人在路上花费的时间与金钱,让大家都能乐得轻松。
但延续久的家族,除了丧葬事宜之外,还得要为房屋问题而操心。像现代所流传下来的古建筑,大多数都是故宫、宝塔这种官方建造的建筑,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而那些没有文化价值的古代房屋,早就成为了历史中的风尘。毕竟以古代的建造技术和生产水平,大部分房屋都是用木头甚至土坯建造而成的,仔细保养个十年或许还能住人,但要是一两年没有打理,恐怕早就被自然摧毁了。就连现代的水泥房屋,若是没有维护修缮的话,五十年也会出现不小的破损。
其次,古代人们的生活环境并不像是现代这样安全便利,在三代人近百年的时间里,能不遇到自然灾害的几率简直是小之又小。古代的房屋又不像水泥房屋一般可以抵御台风甚至地震,在自然灾害面前只有被摧毁的份。而在灾难过后,这些受害者要么选择离开村子到其他地方开始新的生活,要么就是重新建造新的屋子,更不可能去维护已经破烂不堪的旧屋子。从这个角度来看,“房过三代必走人“也不是什么不能理解的事情。
当然,时间久了总是会出现一些特殊情况,一些有名的世家门阀或许真的能打破 “人过五代另起坟,房过三代必走人”的说法,一直延续下去。但对大多数人来说,这句谚语还是符合现实规律的。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如今的人们在丧葬事宜上已不再严格,火葬也已经成为了人们去世后的选择之一。而人们在房屋的选择上也大多量力而行,往往数十年的时间里就会出于各种考虑而更换房屋,都不用等到第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