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在淮海战役第一阶段战事当中,国民党黄百韬第七兵团因为撤退不及时,被重重包围在了距离徐州以东大约60多公里的碾庄地区,最终在苦苦坚持十几天之后全军覆没,黄百韬被人也死在了战场之上。其实,淮海战役爆发之初,在国民党方面下达让黄百韬兵团在驻地原地等待的命令之后,黄百韬曾有一个计划,可是没有执行。有人说,如果黄百韬的这个计划能够执行,或许结局将有所不同。那么黄百韬到底提出了什么样的计划呢?又为何没有被执行呢?让我们接着往下。
1948年11月6日,国民党方面下达了全军向徐州收缩的命令,此时在徐州东部的陇海铁路沿线上,分别有三股军事力量呈东西向一字排开,分别是驻守在碾庄地区的李弥第十三兵团、驻守在新安镇一带的黄百韬第七兵团,以及驻守在连云港和海州一带的第九绥靖区第44军。在上述三股军事力量当中,黄百韬兵团实力最强,李弥兵团次之,第九绥靖区最弱,只有一个第44军。
国民党方面下达撤退命令之后,按照道理来讲,黄百韬兵团、李弥兵团以及第九绥靖区第44军,均应该赶快整顿军队即刻开拔。可是令人诧异的事情发生了,蒋介石对战场形势出现了严重的失误,他认为第九绥靖区第44军肯定是首歼目标,因此又给黄百韬兵团下大了一个新命令,让其在新安镇一带原地等待第44军,待两部汇合之后,再一同撤向徐州。本来部队之间互相配合撤退是件好事,可是国民党方面只给黄百韬兵团下达了原地等待接应命令,却没有给驻守在碾庄地区的李弥兵团下发任何新命令。
此时的黄百韬知道自己的处境,稍不留神就会有灭顶之灾,在他的心中唯一能够降低风险的措施就是让李弥兵团待在碾庄地区,像自己接应第44军一样,能够接应一下自己。于是,黄百韬坐着小汽车就赶到了碾庄,与李弥进行商谈,将自己的计划和盘托出——李弥兵团、黄百韬兵团、第九绥靖区第44军是拴在一根绳上的蚂蚱,三支部队逐次接应,抱成团一并撤向徐州,对于谁都有好处。
可是,李弥并不赞同黄百韬的这个计划,原因很简单,李弥的驻地碾庄与徐州只有60多公里,几个小时就可以达到,而黄百韬兵团和第九绥靖区第44军还远在运河以东。李弥认为,自己没有必要冒风险在碾庄等待接应黄百韬兵团,而且自己也没有接到任何在原地等待的命令,于是一口回绝了黄百韬。黄百韬见李弥撤走的想法已经不可挽回,气的一句话都不说,连夜又坐着小汽车回到了新安镇。
此后,黄百韬兵团在新安镇等待了两天之久,才终于等来了第九绥靖区第44军,但是也浪费了两天的撤退时间。最终,当黄百韬兵团勉强渡过运河,行进到李弥原先的驻地碾庄之时,继续西撤的路已经截断,只好在碾庄采取固守的策略,十几天之后全军覆没。各位读者,如果李弥兵团在碾庄接应黄百韬,那是怎么一番景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