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这个曾经雄踞欧亚大陆的强大国家,其历史充满了波澜壮阔的变革与斗争。在近七十年的岁月里,苏联的领导层更替如同一场场凶险的戏剧,每一次的权力交接都伴随着激烈的政治斗争与血腥的清洗。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及契尔年科等领导人,都是在这场权力游戏中脱颖而出的幸存者。那么,这场权力的游戏为何如此残酷?苏联又为何未能建立起正常的权力交接机制呢?
1924年冬,苏联奠基人列宁溘然长逝。彼时,托洛茨基作为红军之父,声望与实力无人能敌;加米涅夫与季诺维也夫两位政治局巨头紧随其后;布哈林与斯大林亦在其中。此五人被视为下任领导人的有力竞争者。然而,斯大林却因列宁生前对其性格评价不佳而处于劣势。
然而,斯大林并非等闲之辈。他巧妙地运用手中权力,拉拢众多人心,将其安置于地方与中央要职之上。随后,他抓住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与布哈林与托洛茨基之间的嫌隙,联手对抗托洛茨基,使其被迫流亡海外。接着,他再次施展手段,联合布哈林击败加米涅夫与季诺维也夫。至此,斯大林已稳操胜券,仅剩的政治局委员布哈林亦在1938年的大清洗运动中丧命。
自1934至1938年间,斯大林发动大规模清洗运动,将老一代革命家悉数驱逐,逮捕人数高达百万,枪决人数逾十万,五位元帅中有三位遭殃,军队高级将领亦有半数被处决。经过这场血腥的清洗,斯大林独霸天下。事实上,苏联并未建立起正常的权力交接机制。西方国家通过政党选举产生领导人,而苏联则缺乏此类条件。列宁未能制定完善的权力交接制度,继任者亦无意设立,皆因他们皆欲更上层楼,不惜为此付出巨大代价。
以斯大林之后的赫鲁晓夫为例,他在斯大林逝世前曾暗示由马林科夫接任,但掌握全国克格勃机构的贝利亚对此表示不满。此外,国防部长布尔加宁、外交委员莫洛托夫等亦非善茬。在这群人之中,赫鲁晓夫并不被看好,因其政治资历尚浅,且在政治斗争方面恐难匹敌上述老牌政客。
然而,赫鲁晓夫结识了朱可夫。在朱可夫的协助下,贝利亚迅速遭到秘密处置。赫鲁晓夫无疑深知斯大林之政治策略,先力挺马林科夫,再联合同僚将马林科夫、布尔加宁与莫洛托夫逐出权力核心。随后的1957年,尽管局势已然稳定,赫鲁晓夫仍毫不犹豫地将曾全力支持他的朱可夫扫地出门,剥夺其所有职权与荣誉。
自赫鲁晓夫以来,四位领导人中有三人死于任期内,体现出苏联未建立退休制度,领导者可继续任职直至自然死亡。勃列日涅夫在1980年的电视讲话中流涎不止,仍坚持进行演说。他们离世后,两位过渡性的领导人安德罗波夫与契尔年科仅执政三年,接着上台的戈尔巴乔夫令苏联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