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有人分析,崇祯诛杀魏忠贤才导致了明朝的垮掉,这话过于想当然,王承恩那句:“忠贤若在,何至于此”。这话显然是“过誉”了,一个几乎文盲的人,未必能有这么大的能力。但不得不说的的,魏忠贤最大长处在于,他能弄出银子,能从士大夫和官僚阶层手里“抢出”银子,这也为何在魏忠贤死后,崇祯为何一两银子都要不出来,国库空虚的原因。实际上崇祯最后是活活“穷”死了,进一步来说,魏忠贤的死打破了政治平衡。
明朝政治制度比较奇葩,属于内廷太监和朝堂内阁共同执掌,而这个平衡一旦打破。就必然失败,因为缺乏了制约。天启一朝,实际上就是魏忠贤当家,号称九千岁,当时的大明王朝和崇祯朝也是一样,内有农民起义,外有女真作乱。虽然国事如此糜烂,但朝廷并不银子,这和魏忠贤的能力分不开的,因为魏忠贤能从官僚和士大夫手里要出钱来,因为以东林党为首江南士族不许收商税,而魏忠贤就对那些富商地主官僚们下手,逼迫他们拿出巨额的资金。这些人能不恨魏忠贤吗。魏忠贤虽然可以当权,但话语权却掌控在士大夫手里,这也是为何魏忠贤的口碑为何如此不堪的原因。当然魏忠贤也是奸臣,残害大臣。如果把他说成治国能臣,实在是无稽之谈。但对比之下却比东林党强。
魏忠贤主政的时候,极力压制东林党,这自然引来了东林党的不满。魏忠贤能够使得政策能够向下实施,国库可以按时收到银子,在所有征上来的财税当中,魏忠贤拿一部分,国库拿一部分,也算是维持了相应的平衡。以东林党为首的这些士大夫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国库一两银子也收不到,而不在乎老百姓的利益,平民的负担越来越重,大地主大世家的财富越来越多。从明朝中后期就越来越严重了,导致明朝的皇帝派这些宦官去收税,说白了就是给国库弄钱。而这些士大夫阶层歧视平民百姓,更看不上这些太监,但最后呢,这些忠君事主的士大夫,一个月内先后投降李自成和满清,丝毫不以为耻。
明熹宗虽然是个木匠,但他也看清了这些士大夫的丑恶嘴脸,这才是他在临死前反复告诫崇祯说:“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这里固然有天启的个人私情,但最主要的是他认识到了魏忠贤在处理“大事”方面的清醒和果决。但崇祯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新皇登基三把火,第一把火就烧到了魏忠贤的身上,将其处死。崇祯只看到他在朝中排除异己,干预皇权的威胁,但始终没有意识到魏忠贤是重要的平衡的力量,魏忠贤一死,士大夫再无制约,崇祯一两银子再也收不到了,圣旨不出紫禁城,各级官员如附骨之蛆,士大夫不断地圈地。国家田地都到了士大夫手里,国家无法征收税负。不仅如此。为了将利益最大化,这些人还打着各种旗号,企图让皇帝取消各项商业税收。这些士绅阶层啃噬着国家的鲜血。崇祯就是再有本事也是无力回天。
魏忠贤为巩固个人权势,未免有党同伐异、残忍歹毒的罪恶一面。但这些东林党就没有吗,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魏忠贤再无耻也比这些人忠君。崇祯死前说过,朕非亡国之君,臣乃亡国之臣,这句话是说得不错,但问题是,这些大臣又都是谁用的。写史的是士大夫,他们不可能把他们自己写的连个太监都不如,但是事实恰恰就是如此。
我是清水阿娇,历史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