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真实历史上的诸葛亮,虽然没有《三国演义》中那么神奇,那么无所不能,但也是古代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不仅勤勉谨慎、公正严明,而且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但这么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一生之中却犯了两个莫名其妙的错误,对蜀汉的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
诸葛亮犯的第一个错误是,第一次北伐的时候,用马谡当先锋,守街亭。
当时因为曹魏没有准备,所以诸葛亮北伐的局面是一片大好。只要守住街亭,那么蜀军就可以占据西凉,俯视关中,取得对曹魏的战略优势。
但在有赵云、魏延、廖化、王平、吴懿等大将,而且几乎所有人都反对的情况下,诸葛亮力排众议,提拔从没有打过仗的马谡,担任先锋,镇守街亭。
结果只会纸上谈兵的马谡,谁的话都不听,违背诸葛亮的谆谆教诲,把大军驻扎在没有水源的大山上。曹魏大将张郃包围了马谡,把蜀军打得七零八落。
因为马谡失了街亭,让诸葛亮的北伐,在优势情况下,功败垂成。
事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还因此产生了一出著名的戏剧,《失空斩》。
说用马谡守街亭是个莫名其妙的错误,是因为早在刘备没死之前,就苦口婆心地告诉诸葛亮,这个马谡就是个空心大萝卜,嘴上叭叭的,好像挺有能耐的,实际上啥也不是。如果你重用马谡,早晚吃大亏。
而且诸葛亮让马谡担任先锋的时候,受到了几乎是所有人的反对。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还坚持己见,实在是有负他的一世英名。
诸葛亮犯的第二个,莫名其妙的错误,是临死之前,设下阴谋诡计,杀了魏延。
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因为事无巨细事事关心,大权小权都抓手里,给累死了。
临死之前,诸葛亮秘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人商议,让杨仪、费祎带领大军返回汉中,令魏延断后。
杨仪就问了,魏延是汉中太守,地位最高。咱们这么偷摸地把事情都定了,他不听咋办?要不你把他叫来,当面告诉他咋样?他不敢不听你的话。
但诸葛亮不干,吩咐杨仪、费祎,如果魏延不听从撤军,或者让他断后的命令,那就随他的便。
诸葛亮死后,秘不发丧,杨仪让费祎找魏延喝酒,问问他有啥打算。魏延回答道:“丞相虽然身亡,但还有我呢,怎么能因一个人的死而荒废天下大事呢?再说,我魏延是何人,怎么能受杨仪摆布,做断后的将领呢?”
知道魏延的态度之后,杨仪命令大军徐徐退却。魏延大怒,日夜兼程,赶在杨仪大军前面,所走过的地方都烧绝阁道。
随后杨仪派马岱追上魏延,并且杀了他。将头颅献于杨仪。杨仪用脚践踏魏延的头颅,并且骂道:“庸奴!你还能再作恶么?”于是诛灭魏延三族。
之所以说魏延是被诸葛亮谋杀的,是因为当时魏延是蜀国军方第一号人物,是整个蜀国第二号人物。那么诸葛亮死后,不管是继续进攻也好,全军撤退也罢,魏延都应该是领军人物。
就算诸葛亮信不过魏延,那么也应该和他开诚布公的交流,说明情况,让魏延赞同撤军。
而诸葛亮把杨仪、费祎、姜维等人叫来,背着魏延偷摸地开小会,本身就是把魏延当成对立面的行为。而且在不通知魏延这个军中第一号人物的情况下,杨仪直接领兵撤退,在魏延看来,不仅仅是不尊重他的问题,这相当于造反。
所以魏延阻止杨仪撤退,是有道理的,并不是要造反。
而诸葛亮之所以这么干,就是找个借口,杀掉魏延。
那么在蜀国缺兵少将,魏延对蜀汉有是忠心耿耿的情况下,诸葛亮杀掉魏延的行为,真的是莫名其妙。
魏延是当时蜀国唯一一个有能力对抗曹魏的人,也是唯一一个可能北伐成功的人,诸葛亮为啥要自断后路,让蜀汉失去统一天下的希望呢?
一个小事,可能会说明诸葛亮为什么要这么干。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兵分两路。一路是自己亲自带领,出祁山;另一路是赵云和邓芝,走斜谷为疑兵。
每次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总是特别奇怪。赵云是个身经百战、百战百胜的老将,为啥给他配了一个邓芝呢?难道邓芝有庞统一样的军事才能?
查了一下,真没有。
邓芝是个标准的文官,擅长外交,并没有一点战争的经历和才能。
那么诸葛亮为啥要派邓芝和赵云一起去呢?监督赵云,防止赵云拥兵自立。
诸葛亮对于武将,一点信任也没有。
从刘备死后,诸葛亮把阿斗整成傀儡,自己成为蜀国扛把子之后,蜀国的武将,再也没有了独立领兵的机会,更不要说长期带兵了。
诸葛亮不信任武将,第一是文人对武人天生的防范心理。权力就那么多,武将权力大了,文官就少了。再一个就是,东汉末年武将割据的乱象,也让文人对武将失去了信任。
第二,刘备去世之前,诸葛亮连军权的边都摸不到。为了能让自己彻底掌控军权,诸葛亮必须限制武将的权力。无论是赵云、魏延,甚至是廖化、吴懿等人,都是诸葛亮控制军权的障碍,必须把他们放在一边。
所以诸葛亮北伐的时候,会把魏延、廖化、吴懿等大将弃之不用,会固执己见用马谡当先锋。
所以诸葛亮临死之前,会对魏延痛下杀手。
诸葛亮为了权力,无所不用其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