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恕,字宗贯,号介蒂,晚年号石渠老人。他是陕西西安府三原县光远里人。生于永乐十四年年,卒于正德三年夏四月十二日。其墓位于陕西西安府三原县西北二里西园。历仕英宗、代宗、宪宗、孝宗四朝,为明中期名臣。
他被纪昀夸赞,称之为刚正清严,始终一致。
一、生平
王恕少年时代就开始从师学习,“恕十一岁时,先祖遣恕从乡先生朱公怀德学”。王恕自读书开始就表现出异于他人的聪明之处,当地的长老辈都称赞“恕,可教也”。
正统十三年,登戊辰科进士,改为翰林院庶吉士。王恕“不喜为古文辞,务以明体适用,本之经术,博济经济”,讲求经世致用。正统十四年年改为大理寺左寺左评事。景泰三年年升左寺副。“条上刑罚不中者六事”,朝廷都同意并且予以实行。景泰五年年,升直隶扬州知府。扬州知府任上,屡辨疑狱,贩济饥民,创办书院,培养人才。
天顺四年年九月,升为江西右布政使,讨平岭侵犯赣者。天顺八年年,为河南左布政使。成化元年年,升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抚治荆襄南阳三府流民,擒南阳争矿杀人者,解散余党。
参与平定刘通、石龙领导的流民起义,抚治荆襄地区,以功升为左副都御史。成化四年年,升为南京刑部左侍郎。
成化五年年父丧,丁忧去任。成化七年年十月,改为刑部左侍郎奉救总理河道,浚湖泊,修河道,一心为民,方便百姓。
成化九年年四月,改为南京户部左侍郎,区画粮草,申明茶法。成化十二年年十二月,改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巡抚云南,“平昔作威作福虐害军民者,皆自收敛”,阻遏了安南对明朝的窥伺,保证了边疆地区的安定。成化十三年年四月,升为右副都御史。八月,改为南京参赞机务,仍掌院事。成化十四年年三月,为南京兵部尚书。
“尽摄营将之占役者,一卒不得走私门,番使过龙江绎,严禁织作,工贾非奉旨毋得自为互市,考选军政,即同事者无敢干”
这也就遭到了同事者的嫉恨,于成化十五年年春,改为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巡抚苏松等处。巡抚南直隶期间,“陈言圣学”,
直言劝上,救济灾荒,减轻百姓负担,弹幼中官扰民,一心为民,力图革除各种积弊。
成化二十年年,改为南京参赞机务兵部尚书,处理日常政务,考选各卫军政官员,积极应诏陈言。
成化二十一年年,以九年秩满而加太子少保。因为王恕“屡有谏疏怜旨,留中不下”,成化二十二年年九月,革太子少保,而令致仕。孝宗即位,起王恕为吏部尚书,并加太子太保。作为吏部尚书,王恕严格治吏。但是又因为这种严格、正直的个性得罪他人,于弘治六年闰五月再次乞休,并得到孝宗的允许,致仕。
孝宗“有司月给米两石,岁拨人夫二名应川”。武宗即位,特遣行人存问,并且“赐羊酒,月加食米二石,岁加役夫二名,以示优眷”,同时向王恕询问治国方策。
正德元年年八月,王恕应诏陈言严军法、肃边境、裁冗员、节财用、重官爵、惜名器、禁奢侈、存羡余、均贫富等一系列的治国嘉谋。正德三年四月十二日,
王恕卒,终年九十三岁,皇帝为之黝朝一日,赠“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按照常例给予葬祭,赐溢号“端毅”。
二、一心为民
王恕一生为官四十余年,历官十九任,最后官至六部之首的吏部尚书,但是他的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任职于地方,尤其是东南的江浙地区。直接与百姓接触,使得王恕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百姓的疾苦,从而竭尽全力为百姓排忧解难。他做了很多体恤民情的好事,也提出了很多了利国利民的建议。
封建社会缺少灾害的预警能力,因此在面对天灾之时,总是会表现得很无力,更多的是通过灾后对百姓地救助,来减少灾害所造成的损失。王恕在任职于东南地区,面对灾害的时候,心系百姓,一心贩灾救民。早在王恕任扬州知府之时,扬州府治今扬州市出现饥荒,王恕上疏请求开仓贩济,按照明朝的规定,须请示上级,待得到同意,方能开仓。
但是王恕认为“事己迫”,打破规定,以民为重
。
“不待报而发仓庚”,开仓贩济饥民,并且“别市药以施病者”,使百姓能够在严重的饥荒的情况下存活下来。巡抚南直隶时,遇到夏旱秋涝,王恕积极地筹划调查,将灾情详细上奏。
王恕一心为民,治河问题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河道治理得是否有效、得当,关系到百姓的安居乐业。河道通畅和治理得有效,将会大大方便百姓。王恕得以“奉救总理河道”。总理河道任上,
王恕兢兢业业,一心为民,提出了一些便民的建议,也做了一些实实在在方便百姓的事情。
他疏通河道运输,议开河、修水利,对参与此工程的百姓也应充足的粮食,日给口粮二升,杜绝百姓因口粮不足而饿死的情况。王恕从便民的角度指出,山于前两项“工程浩大,合用人力、钱粮数多”,且近年来,扬州府各个地方连年灾害,百姓穷困,仓库的库存也不敷用,他建议这两项工程要等到人力、物力、财力都达到一定的积累程度的时候,再予以实行。
至于雷公上下塘、勾城塘、陈公塘等修闸工程,由于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并不是很大,因此可以当前就开始修造。据后来的史料记载,王恕“以总督河道,溶高邮、邵伯诸河,修雷公上下、勾城、陈公四塘水闸”,可见这些措施在后来都得以实行。
王恕在任南直隶巡抚期间,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做了诸多利民的事情,也提出了很多利于百姓的建议。
严督收粮官吏。明代江南地区粮食的的供应状况,直接关系到全国各个地方百姓生存与社会稳定。
王恕巡抚南直隶的时候,经过实地考察,了解到苏、松、常、嘉嘉兴府,治今嘉兴市等地区百姓不仅税粮和各种加耗繁重,且在运输酒粮的过程当中常常因为天灾,遭遇“风覆没之虞”或者船搁浅等情况等等,四五个月都不能运到京师。且还会遇到一些“不知民艰”的官员,“任意需索,捉解较量,冲撒在地者皆不作数”。王恕认为官员应当以百姓的利益为重,应“心悯念民”,不应该对百姓百般克扣。
他提出对那些不以民为重,盘剥百姓的官员,一律要进行参奏惩罚,使官员不询私枉法。他认为这样做将保证“法无偏私而人自畏服”,同时也是“东南生灵之福也”。他的建议得到认可,并且予以实行。南直隶地区作为全国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中心,人口密集,经济繁荣。因此该地区也承受着更为繁重的赋税、织造等等经济负担,且
统治阶级中的一些人看到了南直隶地区有利可图,因此采取各种手段来进行搜刮盘剥。
王恕在巡抚南直隶期间也看到了这些扰民的行为,他勇于直言,敢于弹劫权贵,试图以各种方式来禁绝各种骚扰百姓现象。织造业在中国历史悠久,自宋代经济重心南移之后,江南地区的织造业在全国占有着重要的地位,为全国各地输送优质的织造物件。统治阶级也加紧对江南织造业的盘剥。
因此他上奏皇上,对于宫中所有各种丝织品“只著两京内织染局制造”,那些预备赏赐等的物料,“照依原额行移各该司府织染局制造”,
并且停止各项奇物进贡。如果能停止这些制造和进贡,不去苛扰百姓,那么百姓就不致于恐慌穷困。
结语
王恕自少年时代就开始从师学习,虽然后来经历过凡次考试的失败,但是经过不懈的努力,最终得以考中进士。他在刚迈入仕途时就表现出了其经世致用的个性思想,并在以后的仕途中一直秉承和实践着这一思想。
王恕一生为官四十余年,历仕英宗、代宗、宪宗、孝宗,这一时期明朝各种矛盾开始凸显,王恕为官从地方到两京,从东南沿海到云南边境,深入民间,深知百姓疾苦,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年老仍然不忘学问,著述不断。
王恕作为一名封建士子,受儒家文化影响根深蒂固,考中进士使其进入封建统治阶级中。
其为官参政,处理各种事情都是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其所采取的各种体恤民情,救国救民的措施和策略都是以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为根本前提的。荆襄流民起义的根本原因在于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矛盾的斗争,作为统治阶级的一员,王恕首先采取的措施就是武力平定起义。南京相关人员违背明朝海禁政策擅自与使者交易,为其织造丝织品,王恕对相关人员进行惩罚。
王恕所维护的海禁政策本身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是对工商业发展很不利的一项政策。
但这些都是其阶级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造成的,从封建国家的角度来说,这些都有利于维护当时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全。
他的政治功绩正如明人张原所总结:“恕历事五朝,扬历中外几五十年,所在率多惠政,民怀思之。及位大臣,而正色直言,又为天下所倚重,中间如直指权奸,而不避,力求正直而不阿。威略以襄郧之盗,仁惠以苏松之饥,功烈尤为表,表其所论勤,又有削兵权黝近侍,而尸元恶大惑于朝市者。”
其正直的性格,正如明史所谓:“刚正清严,始终一致”,如明人陆聚所赞“恕忠谅,世莫与比,当士习颓靡中,独秉羔素之节,有古大臣之风”。总之,笔者认为,王恕是明中期一位有作为,严于律己,一心为民的政治家,为明朝社会发展和政治稳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是一位值得肯定的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