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风云人物辈出,非曾国藩、胡林翼、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彭玉麟、冯子材、刘永福、袁世凯等世界豪杰。其中曾国藩、袁世凯在政治领域影响力最大,曾国藩解决太平天国,为大清延续生命50年。
袁世凯逼迫清朝皇帝退位,取而代之的是华夏的新主人。值得一提的是,曾国藩即使手中握有五十万兵马,仍忠于大清,乐于臣服。袁世凯手里只有北洋六镇兵马(一镇12000人)。这7万多人的兵力,他代替大清,坦率地让隆裕太后宣布清朝结束,接受南北讲和。其理由是什么?
曾国藩的50万雄兵,我觉得自己能直接控制得很少,只有10万人。北洋六镇兵马,基本听袁世凯指挥,官兵隶属关系更强。太平天国灭亡后,理论上曾国藩确实有五十万大军。如果把李鸿章、左宗棠、刘长佑、席保田等非嫡系兵马也算在内的话。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曾国藩实际上很少控制兵马,估计十万,也就是曾国荫“吉字营”、鲍超“霆军”、彭玉麟长江水师三支武装,剩下的不一定都是为了参加反清活动而服从调遣袁世凯不是。北洋六镇的精兵,几乎都是袁世凯的嫡系,朝廷不能指挥。这从武昌起义爆发后,士兵没有听到陆军大臣荫桓的派遣也可以看出。在这一点上,袁世凯比曾国藩的潜力更大。
曾国藩是儒学家,思想过于保守,缺乏震撼力;袁世凯有一定的“赌徒”心理,不怕舆论攻击,放手不管。曾国藩之所以不敢发动大清之反,与他信奉儒家思想不无关系。当然这不是绝对的因素,但确实是绊脚石。他绕不过去。特别是自己的实力不是超强力的时候更是如此。毁灭太平天国时,曾国藩提出“维护传统文化和纲常伦理”。这个时候,如果发动叛乱,不是会让自己见面吗?发动叛乱后,曾国藩是典型的乱臣贼子,与吴三桂结为一体。
袁世凯不是,我不是儒学家。他非常重视利益,有某种“赌徒”的心理。放手,获得了更多的权力。“甲申事变”时,为增强政治影响力,朝廷畏难,袁世凯率约1000人进入朝鲜王宫,直接殴打日军,抓获人质一举成名。戌戌变法期间,背叛光绪皇帝,推翻慈禧一方,受到高度评价。
曾国藩是“孤独的守望者”,发动叛乱时支持力不大。袁世凯基本上受到汉族地主势力的拥戴,实力派坚决支持他。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杀了很多人,因此有“曾经剃头”的称号。这样,曾国藩发动叛乱的话,捻军、太平军的余部一定不会支持的。群众也不想参军,为曾先生工作。再加上地方实力派在太平天国镇压运动中强势崛起,他们不愿听从曾国藩的调遣,也存在政治经济利益冲突,李鸿章、左宗棠一定不会“马前卒”,不会支持曾氏的反叛。
袁世凯不是,地方实力派基本上拥护他,支持他取代大清成为华夏大地的新一代主人。
道理很简单,清朝想在“新政”期间剥夺地方实力派,使地方权力居中,加强中央集权。这样,地方实力派对大清失去了信心,彼此矛盾越来越尖锐的袁世凯就成了他们物色的新人选,并把它推到前台,维护自己手中的权力。
曾国藩比较排外,列强不支持他的反叛;与袁世凯不同,列强坚决支持他夺取,成为新的代理人。中兴名臣中,曾国藩比较保守,有某种排外情绪,这是他望尘莫及的地方。镇压太平天国期间,曾国藩强调湘军获胜的是“儒家思想”,是“忠君爱国”之心。
因此,湘军的武器大多是冷兵器,直到后期才得到改善。此外,曾国藩想在长江流域建立“湘系王国”,时常阻挠列强在此扩张势力范围,互相冲突。清朝呢?《北京条约》签订后,按照列强的安排,积极充当代理人。这样,曾国藩叛变的话,列强一定会支持大清王朝,与湘军作战;没有列强的支持,曾国藩怎么能玩?袁世凯不是。他很听列强的话,欧美各国对它有好感。
而且,此时大清已经崩溃,很难继续作为工具和代理人的作用。为了维护在中国的利益,列强在支持袁世凯、反对革命党的同时,也希望他代替大清成为新的代理人,保护自己的利益。
如上所述,元世凯手中的7万兵马,相对于曾国藩的50万雄兵,确实很少,但所处的环境更好。袁世凯有某种“赌徒”心理,可以放手,不怕舆论压力,为利益而挺身而出。这样,袁世凯在7万北洋军和地方势力派、列强的支持下,强迫革命党让步,废黜了大清皇帝。曾国藩只好废除军队,继续为大清臣下工作,并留下“忠臣”的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