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争霸,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此过程中,也流传出无数的轶事典故和佳话。像鸿门宴和四面楚歌还有乌江自刎,这些都是非常经典的历史故事,甚至连名扬四海的中国象棋,也是以楚汉之争为背景。
刘邦和项羽在推翻暴秦以后,干兄弟二人开始争夺天下。他们也留下了一些脍炙人口的名篇,比如刘邦的《大风歌》和项羽的《垓下歌》。此两者短短数语,为何能成为英雄史诗呢?壮哉悲乎。
(一)、踌躇满志,对未来的无限向往
这两首作品,从篇幅上看其实连小型史诗都有些牵强,更不用提与荷马史诗相较。
但马克思曾说"史诗是民族精神的结晶,是人类在特定时代创造的高不可及的艺术范本,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他们分别表达了刘邦和项羽,在不同处境中,两个性格孑然不同之人的所思所想。
1. 先扬后抑,胜利者的叹息
"富贵不还乡,犹如锦衣夜行"。这本是项羽曾经所说之言,不过用在后来的刘邦身上那是恰如其分。"高祖还,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佐酒。"当时汉朝初立,大将英布发动叛乱,如日中天。刘季不得已御驾亲征,最终平定了叛乱。
那时候的刘邦,心中感慨万千,百废待兴的国家,竟然再度陷入战乱。虽然战事已经平定,可是给百姓带来的灾难,一时之间难以恢复。得胜回朝的途中,他顺道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也就是今天的徐州。
刘邦在家乡的时候,不过是一介痞子,村镇上的人谁也没有想过他能够取得如此的成就。回去以后,宴饮数日。家乡乡党还有贤达和亲朋好友,全部参与宴席,共襄盛举。人到了这个时候,当是最幸福的。
天下皆在己手,经过了大半辈子的奋斗,终于从社会最底层,成为了万人之上的大人物。而且,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那些曾经看轻自己的人或者一同玩耍之人,如今齐聚一堂。自己,也成为全场瞩目的焦点。
2. 酒酣而作,直抒胸臆之篇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首诗短短三句,语言平滑而质朴,没有那么多华丽的辞藻,却正映了作者的心意。乱世出英雄,时势造英雄,刘邦就是属于那个乱世的英雄,他圆滑有时候也怯懦,但都不妨碍他成为英雄。
因为他有胆量,成为那个时代的弄潮儿。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去征服了天下。那么为这首诗有何过人之处。刘邦在诗中刻画了风起云涌的战争场面,世人的眼中,他就是一位指挥千军万马,行军打仗的大英雄。
帝王的威风凛凛体现在诗中的淋漓尽致。寰宇之内,不论王侯将相都要听命于他。如今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既有气势逼人之盛又饱含了英雄迟暮之感。而且,他也明白一将功成万骨枯的道理,充满了对国家前途未卜的迷惘。
他不认为自己一生征战杀伐,笑到最后,就是绝对的王者。相反,他表现出了自己的担忧。他害怕,还有战乱的发生,遗憾没有那么多的精兵强将,为天下百姓守护那份来之不易的安宁。所以,打动人心的诗句,往往都不是那些堆砌华丽辞藻的而是那种抒发自己内心感受的。
(二)、英雄的歌,是悲歌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项羽在幼年看到秦始皇的銮驾时,就表示"彼可代之矣"。二十多岁起兵,打了七十多场仗,鲜有败绩。垓下之战,却遭遇四面楚歌,无颜面见江东父老,只得留下一首绝命诗,以告后人。
1. 一生辉煌,岂料人生无常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
骓
不逝。
骓
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其中有"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的慨叹,也有"愁云惨淡万里凝"的悲凉。在项羽自己的眼中,他是一个举世无双的大英雄。
早年间力能扛鼎,巨鹿之战,以一当十,击败十倍于己的兵力。诛暴秦,分封诸侯,成为名噪一时的西楚霸王,那是何等的霸气,何等的风光。
《史记》:"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帐外四面楚歌,身边只剩下一匹名驹还有自己心爱的美人。曾经的谋士,亚父范增,也因为自己的刚
愎
自用,而离开了他。英雄的标配就是宝马与美人,如今的项羽都已经得到了,但却什么都失去了。
因为种种原因,那匹马儿也不能自由驰骋。他不停的呼唤,不停的呼唤,终归是无可奈何。这个曾经伴随着自己征战四方的老战友,也已经不能再陪他上阵杀敌了。他知道自己即将撒手人寰,因此看向了身边的女人虞姬。
犀利的问她,自己死后,她该当何去何从。其实,意思已经很明显了,就是必须让虞姬给他陪葬。倘若不然,他就要亲自动手,结果了虞姬。在项羽的眼里,纵使自己征战四方,杀伐决断,奈何天不遂人愿,只得命丧黄泉。
2. 凄凉落寞,英雄难敌岁月摧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李清照的眼里,项羽是人杰也是鬼雄。刚到而立之年的他,却早已经是身经百战,名扬四海的大将军。就连死,也不愿意死在敌人的手上。这首《垓下歌》,满含着悲怆之情,宝马美女配英雄,时至今日,项羽的身边也就只剩下这两样了。
其实,如果是刘邦和吕雉被人追赶到乌江河畔,他们二人肯定会回到江东。即使刘邦不愿意,吕雉也会说服他。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人都没了,那就什么都没了。只留下一股子热血,也为后人称赞的精神,那都是些虚无缥缈的东西。
也正因为项羽的行为可赞扬但不可模仿,才更突出了他的英雄气概。
在《垓下歌》里,项羽失去了往日的那种气势豪迈。他成了一个多愁善感之人,再加上酒精的作用,使得他产生了与世界对话的强烈愿望。可身边之人,又有谁能够理解项羽的心情。他只能把所思所想,写在竹简上,让那弯明月和浩瀚的星空,静静的聆听自己吐露心扉。
(三)、字里行间,掩映了波澜壮阔的一生
"人分三六九等,肉分五花三层",项羽那是楚国将军的后裔,身上正儿八经具备着贵族的气质。刘邦不过是一介亭长,乃地方上的流氓角色。但此二人都是英雄,因为他们敢于为自己的梦想去斗争。项羽是大丈夫,而刘邦的性格更像是小人。可英雄,从来都不以一个人的性格划分。
1.对比鲜明,皆为旷世名篇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两首作品无法分辨出谁好谁坏。不过《大风歌》乃是胜利者所书,饱含着"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且平滑舒畅,一气呵成,就连贩夫走卒,都能够明白其中的含义。既有威严,也有惆怅之感。
而项羽作为一个失败者所创作的《垓下歌》,则是一昧的表达寂寥之情。他曾经以为天下就是自己的,谁料世事无常,他本人又太过刚愎自用,而且还喜欢忖度。到了那个时候,什么都已经晚了,只有留下一首诗,让后人知道这个大英雄彼时的所思所想。
提到史诗,大家多会想到《格萨尔王传》还有《罗摩衍那》以及《奥德赛》。然而,项羽和刘邦两人也是英雄。《垓下歌》与《大风歌》,可以算是他们为自己创作的自传。短短数语,就把自己的一生描写的十分完整。
其实,这两首诗应该对比两人的过往来看。曾经的项羽为上级,刘邦是下属,而且项羽为兄,刘邦为弟,刘一直排在项的后边。可到最后,身份直接反转,不可一世的项羽最后也成为了失败者。
2.群雄逐鹿,尽显王者气概
如果要真正的读懂这两首诗,就要结合当时大时代的背景。秦始皇去世后,胡亥继位,本身能力有限,又蒙受奸人蛊惑。
作为楚国将军的后裔,天生神力的项羽,在乱世之中建立了伟大的功绩,他本以为天下尽在己手。还是败在了自己曾看轻的刘老三手中,所以他很不服气,凭什么自己如此神勇,竟落到这步田地。
刘邦当时已经天下归心,而曾经信任的英布,竟公然造反。刘邦挟着平叛的余威,回到老家。心中感慨万千,既有天下一统的喜悦,也有自己的担忧。他害怕再有人出来谋反,生灵再遭涂炭,因此他说"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谁也没有想到,项羽能够沦落到如此地步,也没有人能够想到刘邦一介匹夫,竟然能够夺得天下江山。在那个乱世里,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所以,此二人也都十分感慨。
"大风起兮云飞扬",风起云涌的年代,谁抓住了机遇谁就是成功者。"力拔山兮气盖世",项羽曾经以他自己的能力,博得了一份江山。可惜,笑到最后的还是项羽曾经看不起的刘季。刘邦在胜利以后,身上也具备了帝王之气。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个猛士,首先是要忠于他,忠于大汉的。身边虽然有很多能人异士,不过刘邦并不希望他们染指自己的江山。所以,他仍然在不停的寻觅,找寻能够为自己守住百年基业之人。
结语:
刘邦和项羽,那都是后世公认的英雄。虽然他们一生没有留下多少作品,但一首《大风歌》和一首《垓下歌》就已经足矣。刘邦表达的是王者君临天下,而项羽则是英雄落幕。其所表达的感情,是为什么可以成为史诗的原因,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