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俅带领十路兵马,共计一十三万人,讨伐梁山泊,先后经历三场战役,均以失败告终。朝廷兵马精锐,人数众多,为何打不赢仅仅几万人的梁山泊呢?
一、双方战略处境不同
当年秦王嬴政派大将王翦征讨楚国,意图歼灭楚国,王翦提出必须要六十万兵力,秦王不以为然,派承诺二十万兵力就能灭楚的李信出征。结果李信大败。
秦王继续要王翦出征,并问王翦为何需要这么多兵力。王翦说以往的两国对战仅仅是以胜负为结果,最多割地赔款了事。但现在我们要歼灭楚国,是楚国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候,楚国上下必然奋起反抗因此才需要六十万兵力。
高俅与梁山的战争,类似于秦楚之战。对高俅来说,打赢了自然好,回朝可以加官进爵,打输了向皇帝承认错误,最多降职处分。
但是对梁山来说,打赢了能保住梁山基业,继续大碗喝酒大口吃肉,打输了就掉脑袋。因此梁山方面必将发挥十二分力量奋起反抗。
二、基本战术层面
1、高俅军队临时拼凑
书中交代,朝廷调遣河南河北、上党太原、京北弘农、颍州汝南等十路兵马在济州汇合,听从高俅指挥。这些队伍即使各自有较强的作战力,
但相互之间的配合未经磨炼,缺乏默契,总体战斗力偏弱。
2、无主场优势
梁山泊方圆百里,港汊众多,道路纵横,蒹葭密布,自身易守难攻。高俅各路军马千里迢迢汇聚陌生的梁山泊,无主场优势。
兵法讲致人而不致于人,就是尽量让敌人来你划定的战场PK,而不是去敌人底盘。
3、高俅军纪不整
高俅出征不忘消遣,带着教坊司歌女舞女三十多人随军,以便中军帐中娱乐之用;
高俅纵容军士,沿路纵横掳掠,害民不浅,百姓怨声载道;
安排先锋将领时不能知人善任,不能人尽其才,而是根据贿赂……谁没贿赂,就安排做先锋去卖命,谁贿赂了就留守中军,坐享其成,虚功滥报。
《孙子兵法》曰: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这些军纪问题让高俅失了“道”,自然为失败埋下隐患。
4、无任何基本战术
两军对垒,讲究虚实结合、奇正配合
。高俅军队毫无虚,全为实,并且在开战前也并未派出探子去梁山侦探敌情,可谓不知己,不知彼。
自己的军队人员组成,队伍动向,舰船规模与航线等信息却被梁山侦探得一清二楚。因此高俅每次进攻都被梁山设计针对,被梁山牵着鼻子狗,经常误入梁山的包围圈,或者受到虚设的金锣鼙鼓的恐吓。
为了能够增强水上作战能力,高俅制造大型鳅船,是一种既可以载兵,又可以攻击的大型船只。为了造这种船只,高俅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该消息被梁山侦察到,派出人员来搞破坏,城里城外多点放火,延误了造船进度,使梁山上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战争失败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兵法云:道、天、地、将、法。高俅在这些方面都不占优势,失败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