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大讲坛”解码甲骨文奥秘与魅力
安阳融媒记者 张俊军
甲骨文到底是怎么产生的?甲骨文背后的运行机制是什么?11月2日,中国文字博物馆“文博大讲坛”邀请教育部“长江学者”、郑州大学特聘教授李运富,详细讲解甲骨文的造字方式与记事手段,解码甲骨文的奥秘与魅力。
甲骨文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文献,在文字系统尚未成熟的时代,甲骨文要有效记录事件形成文献,必须构造一批常用的记事符号,并配合一些特殊的表达手段。李运富教授从描绘客观事物形状、规定象征性符号、组合既有字形的音义、变异既有字形的状态等四个方面阐释甲骨文的造字方式;解读甲骨文作为早期文献形态的一些特殊记事手段,合文以表专有名称,析字以表特殊含义,改变字形表达某一事件和语段,改换构件表示特定对象和主体,或借用音同音近的成字记录形义无关的词语,或描绘音同音近的事物表达另一形义无关的事物等。讲解深入浅出,让大家更好地理解了甲骨文的造字方式和记事手段。
活动吸引了众多文字爱好者的积极参与,现场气氛热烈。“我们受益匪浅。”市民郭素红表示,“真没想到3000年前创造的甲骨文已经有这样丰富的表达方法,形成了记录语言和表达事件的完整体系,感谢李老师让我们对这一古老文字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欣赏。”
今年是甲骨文发现125周年,中国文字博物馆举办了“那些年的刻骨铭心,让我说与你听”甲骨文化展,旨在普及甲骨文知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此次“文博大讲坛”作为展览的一部分,进一步加深了观众对甲骨文的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