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究竟是不是一个残暴?
首先咱们要弄明白,朱元璋杀人杀得对不对?
作为一个从最底层出身的马上皇帝,他给人的感觉就是务实,不喜欢华丽的事物。可以说他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实用主义者。他的这种性格让他总能从繁杂的事件中看到事情最本质的一面。
在诛杀功臣这件事上,他首先考虑的并不是自己的名声,也不是后代的史书怎么记载他。而是这件事对大明朝后代的统治,是否有害?
这依然是一个非常务实的判断。
1.不杀留着,朱元璋个人有爱贤的美名。
2.杀了,降低风险,恶名由朱元璋自己担着,好名声留给后代儿孙。
看似二选一的事情,在朱元璋这里,根本就不需要选择。他务实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做法。
这个想法一旦达成,作为皇帝的他,只需要思考怎么在杀人的过程中牢牢地掌控国家控制权的问题了。军权在手,全国除了徐达,没人能和朱元璋掰腕子。但是,朱元璋和徐达结成了姻亲,就决定了朱元璋不会轻易动徐达。
在杀人之前,朱元璋首先要做的就是稳定全国的形式。作为一个最底层的皇帝他深深地知道“民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政权要稳定,百姓必须得到实惠。于是朱元璋实行了一系列的惠民政策,得到百姓的爱戴。
于是,朱元璋得到百姓爱戴,再加上军权在手。官僚阶层对他再是不满也是敢怒不敢言,因为他们没兵权。
这一步完成了,那就剩下最后一步了。杀人!
杀人是一个技术活?特别是皇帝杀功臣,玩的好就是艺术,玩的不好那就是愚蠢。
很显然朱元璋在杀功勋大臣方面已经不是技术好不好的问题了,可以说他已经上升到了艺术的高度。
政治上的屠杀,是有计划的“勋贵清除计划”,他把整个官僚集团分成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就是新上位的新锐官员,第二个部分是陈友谅旧部以及元朝投降的官员。第三部分是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兄弟。于是,这一“清除”计划就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拉拢自己的老弟兄,稳定陈友谅旧部,专心对付新锐官员。
洪武十三年,借助胡惟庸案屠杀新锐高官。这些人并非勋贵,而是依仗朱元璋宠幸而上位的新锐官员,他们在朝中并无很深的根基,与勋贵们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他们被杀,勋贵集团实际是利益获得者。
第二阶段:洪武十三年之后,解决了新锐官员,朱元璋开始对勋贵集团拉一批、杀一批。这一次主要杀的是陈友谅投降的旧部以及元朝投降的官员。这时候最开始跟随朱元璋的老人不会心寒,只会拍手称快。
第三阶段:洪武二十一年后,北元的有生力量已经基本被消灭。朱元璋开始真正地对他的老兄弟“濠州旧人”勋贵们动手,也就是洪武三年封公侯的那一批老勋贵。
经过三个阶段的屠杀,朱元璋完成了对整个朝廷的清洗,留给建文帝一个干净的朝廷。从这一切可以看出,朱元璋不是随意杀人的。而是非常有选择的,选好了谁杀,谁不杀。
建文帝继位后,如果不是他自己心急,施政出现问题。可以说朱棣是没有机会继位为皇帝的。